“滿招損,謙受益”是聖古先賢留給後人的一句可以千年護身的箴言。謙恭有禮、虛懷若穀,好比打開心靈之門,能迎來更廣闊、更完美的人生境界。虛懷若穀,不僅是佛學的禪義,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太滿,什麼東西都進不去;心不滿,才能有足夠的空間充實。這便是“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真義。
人生如書,空白處需自己填滿
南懷瑾先生讀《莊子》這本書時,一再強調,問號的反麵還有很多的內容。莊子提出問題來,自己卻不說一個確定的答案。後世認為中國的禪宗完全受了莊子的影響,其教育方法就是永遠不給你答案。
南先生講解,莊子不批判任何人,卻又把所有的境界都推翻否定。對於莊子這種以問答問的教育方式,我們不得不感歎,幾千年前的聖賢原來早就找到了教育的真諦。
一座高聳入雲的山上有兩座寺院——普濟寺和光度寺。每日清晨,兩個寺院都會分別派一個小和尚——明悟和明心,到山下的集市買菜,兩人每天幾乎同時出門,所以總能碰麵,經常暗地比試彼此的悟性。
一天,明悟和明心又碰麵了,明悟問:“你到哪裏去?”明心答:“腳到哪裏,我就到哪裏。”明悟聽他這樣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站在那裏默默無語。買完了菜,他回到寺院向師父請教,師父對他說:“下次你碰到他就用同樣的話問他,如果他還是那樣回答,你就說:‘如果沒有腳,你到哪裏去?’”明悟聽完點頭稱是,高興地走了。
第二天早上,他又遇到明心,他滿懷信心地問:“你到哪裏去?”沒想到這次,明心回答道:“風往哪裏去,我就往哪裏去。”明悟沒料到他換了答案,一時語塞,又敗下陣來。明悟回到寺院,將對方的回答再次報告給師父聽,師父哭笑不得,說:“那你可以反問他‘如果沒有風,你到哪裏去’嘛,這是一個道理啊。”明悟聽了以後,暗暗立下決心,明天一定要勝過明心。第三天,他又遇到明心,於是又問道:“你到哪裏去?”明心笑了笑,說:“我到集市去。”明悟又一次無言以對。回到寺院,他的師父聽了之後,感歎:問號的反麵,總是有意外的答案啊!
每一次當明悟準備好了問題的時候,明心總是可以繞過問題,說出自己的答案,他從來不會按著明悟設下的問題去回答,而是把他的問題,納入到自己的感情和觀點下。所以,每一次明心都可以回答出明悟的問題,並出乎明悟的意料。正如一位美國老師在學生的作業後麵寫下的評語那樣:“我安排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
滴水藏慧,暫且不論莊子“天亦非天”的哲學思想,由南懷瑾先生的“以問答問”不由想到了教育的方式。德國的小學教科書說打敗拿破侖完全是德國人的力量;英國的小學教科書說打敗拿破侖是英國人的力量。羅素主張把這兩種小學教科書放到一塊兒讓孩子念。有人就擔心,說你這樣讓孩子信什麼呢?羅素說,你教的學生他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教育係本科班的學生要畢業了,離校前夕,教授給同學們講了一個看似與專業無關的案例:國外一家出版公司要出一本超級暢銷書,為了讓這本書一炮打響,他們請來策劃專家出謀劃策。專家出了這樣一個主意:出一本書,書的名字就叫《你也能寫一本書》。這本書除了封麵扉頁之外,裏麵既不印字,也不印圖,全是白紙。購書者隻要把自己想寫的書寫在上麵,然後寄回公司,公司將會派專人認真審閱,並從中選出幾部最佳作品出版。此舉一出,舉國轟動。幾十萬冊“書”很快銷售一空,為公司贏得了豐厚的利潤。
記者采訪專家為什麼會有這樣出奇製勝的創意,專家微笑著說:“隻有不把書當書賣才能賣得比書更好。”“不把書當書賣,那你把書當什麼賣呢?”“我把它當本子賣。”案例講完,教授讓大家各抒己見。絕大多數同學讚歎策劃專家超凡脫俗的想象力,他出奇製勝的怪招令人歎為觀止!隻有一個大學生說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覺得這是一則關於教育的寓言:教師隻有放下僵化的書本,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自己去寫,而不是強行灌輸,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擔負起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