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無涯泛舟行,不進則退始當知
“子夏曰:日如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南先生解釋子夏的“好學觀”時說,每個人都有自身缺乏的東西,一個人應該每天反省自己所欠缺的,切忌自己有了一點知識就自滿自足。每個人必須每天補充自己所沒有的學問,日積月累,持之以恒,月月溫習以往的知識,不忘記所學的,才算真正的好學。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後人譽為“書聖”,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天資聰穎,機敏好學,他七八歲時始習書法,師承其父。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其身後,猛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王羲之很是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
王羲之曾對兒子說,隻有寫完院裏的十八缸水,他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直立穩健。獻之心中頗有些不以為然,他勤奮地練了五年,寫完了三缸水,自認為書法已小有所成,遂將自己十分滿意的習字拿給父親過目,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卻頻頻搖頭。直到看見一個“大”字,王羲之才現出了較滿意的神色,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小獻之心中不服,又將習字拿去給母親看,母親認真地翻看,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一點,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獻之此時方知與父親的差距,又鍥而不舍地練了下去,當他真的用盡十八大缸水,其書法果然突飛猛進。後王獻之的字也達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其書法與其父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真正為學問而學問,就會永遠覺得自己還不夠充實,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所以古語道,學無止境。南先生告誡我們,求學問要隨時感覺到不充實,以這種求學精神,就不用擔心原有的學問修養會退失,如果沒有這樣的精神,懂了一點就心滿意足,則會很容易退步。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1920年後退出了政治舞台,專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在社會科學的眾多領域,都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但梁啟超的朋友周善培卻直言不諱地批評他的文章。周善培說:“中國長久睡夢的人心被你一支筆驚醒了,這不待我來恭維你。但是,寫文章有兩個境界:第一步你已經做到了,第二步是能留人。司馬遷死了快兩千年,至今《史記》裏的許多文章還是百讀不厭。你這幾十年中,寫了若幹篇文章,你想想看,不說讀百回不容易,就是使人能讀兩回三回的能有幾篇文章?”
梁啟超聽了這麼刺耳的話,猶如挨了當頭一棒。但他毫不生氣,而且很虛心地向老朋友請教:“你說文章怎樣才能留人呢?”周善培很認真地回答:“文章要留人,必須要言外有無窮之意,使讀者反複讀了又讀,才能得到它的無窮之意,讀到九十九回,無窮的還沒有窮,還丟不下,所以才不厭百回讀。如果一篇文章把所有意思一口氣說完了,自己的意思先窮了,誰還肯費力再去搜求,再去讀第二回呢?文章開門見山不能動人,一開門就把所有的山全看完,裏麵沒有丘壑,人自然一看之後就掉頭而去,誰還入山去搜求丘壑呢?”梁啟超覺得周善培分析得透徹精當,很有見地,擊中了自己文章的要害。所以,他連聲稱謝,虛心接受。從此,梁啟超寫文章更加精益求精,下了一番工夫,果然受益匪淺。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隻有虛心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夠精益求精,不斷進步。如果隻是粗通了一點皮毛就驕傲自滿,隻會阻礙自己前進的步伐。學無止境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驕傲自滿無異於故步自封,很難取得進一步的成就。
所以,每個人都要學會自省,自省拭心心自明。每日三省自身,找出自己欠缺的東西。通常人們都會犯自滿的錯誤,在自己到達一定程度時總以為自己已無人能及,但當你靜下心來走出自己設定的藩籬,便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站得越高,越會感到自我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