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基督教的《聖經》中,耶穌也曾兩次教導門徒以推己及人之道與別人交往:“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在猶太教的經典《塔木德》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一個非猶太人求名師希拉爾,請求他在這個人單腳獨立的短暫時間之內,把全摩西五經教導給他。希拉爾便說:“己所憎惡,勿施於人,其餘都是注釋。”
可見,同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道理,卻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正麵的和反麵的。儒家、猶太教強調反麵的表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基督教則強調正麵的表達:“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無論是怎樣的表達,都可以看出推己及人是一條基本的道德原則。
佛祖釋迦牟尼一次宣揚佛法時,在路上遇見一個非常不喜歡他的人,這個人一直跟在他身後不停地誹謗他。而釋迦牟尼始終保持沉默,就這樣過了幾天,這個人還是不停地造謠中傷。
一天,釋迦牟尼終於轉過身來,平和地問道:“一個人送禮物給另一個人,如果受禮者沒有接受,那麼,這件禮物屬於誰呢?”那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但他仍然如實地回答:“屬於送禮者。”隻見釋迦牟尼點了點頭說道:“請帶著屬於你自己的東西回去吧。”
如果你給別人東西,最好想想對方或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如果連自己都不想要,那麼你最好還是把這個東西拿回去。
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測別人的心思,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就是將心比心。
南懷瑾先生曾講到孟子和齊宣王關於聲色貨利的對話,他認為兩個人交談就像打太極拳一樣,表麵風平浪靜,卻是綿裏藏針、波濤暗湧,隱藏的鋒芒直指對手要害。最後,孟子的建議就是:齊宣王好樂就與民共享,好色就讓人間的家庭幸福,好貨則藏富於民。所以說推己及人,是一個道德評判的基本尺度。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圍有許多與自己共同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人,為使學習順利、事業成功、生活幸福,人們都願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推己及人則是實現人際關係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然後再進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一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幫助別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南宋詩人楊萬裏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時,天不亮就早早起來,然後徑直走進廚房,熟練地生火、燒水、煮粥。滿滿的一大鍋粥要熬上很長時間,楊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著。清甜的粥香順著熱氣漸漸充滿了廚房,飄到了院子裏。院子的另一邊,仆人們伴著這熟悉的香氣陸陸續續地起床,洗漱完畢後,來到廚房,並接過楊夫人盛起的滿滿一大碗熱粥喝了起來。楊夫人的兒子楊東山看到母親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勸母親說:“天氣這麼冷,您又何苦這麼操勞呢?”楊夫人語重心長地說:“他們雖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牽掛的子女。現在天氣這麼冷,他們還要給我們家裏做活。讓他們喝些熱粥,心中有些熱氣,這樣幹起活來才不會傷身體。”
一席話說得兒子點頭稱讚,楊夫人之所以能說出如此慈悲為懷的話,就是因為她是一個心地善良,懂得體貼與關懷的好人。她會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所以能夠為別人著想。既教育了兒子,也溫暖了仆人們的心。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人際關係也越來越複雜。培養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際關係則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以愛己之心來對待周圍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以自己的處境去想象別人的處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將心比心,把別人當做自己來對待,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才能收獲真正的情義。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己所欲”才施於人,推己及人也要有自己的“道”,即原則來遵循;畢竟不是所有於己有益的東西都適用於他人,當然也不是所有對他人有益的東西,別人都能接受。在他們不想接受時,絕不能以“這是為他們好”為由,強迫其接受,因為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如果侵犯這一權利,不是也掉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陷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