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關係的存續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容不得半點強求、幹涉和控製。彼此之間,情趣相投、脾氣對味則合、則交,反之,則離、則絕。朋友之間再熟悉、再親密,也不能隨便過頭、不恭不敬,這樣,默契和平衡將被打破,友好關係將不複存在。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私密天空,朋友之間過於隨便,就容易侵入這片禁區,從而引起衝突,產生隔閡。待友不敬,有時或許隻是一件小事,卻可能埋下破壞性的種子。所以,維持朋友親密關係的最好辦法是往來有節,互不幹涉,久而敬之。
孔子也曾告誡弟子子貢“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南先生結合實際對這句話做了通俗的解釋。以上下級為例,當上司有了不對的地方,你提出意見和建議,如果對於一個問題,說的次數多了,雖說是對公司與上級有益,有時也會招致上司的反感。對朋友也是一樣,朋友有不對的地方,聽不進你的建議,如果你勸告的次數過多,反而還會與你慢慢疏遠,甚至變成冤家。所以,適可而止也是需要注意的一條交友之道。
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朋友的過錯要及時指出,“忠告而善道之”,盡心勸勉他,讓他改正錯誤,但實在沒有辦法時,“不可則止”,就不要再勉強了。自古忠言逆耳,假如忠諫過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沒有了,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曆史上有許多先例,知道實不可為,隻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後,還保持朋友的感情。而始終能夠不離不棄,並鼎力相助的,既需要互相間的欣賞,也需要長期的信賴。唯有以誠相待,才能不為外界所動,把友誼始終保持下去。所謂的“交而不棄”正是這個道理。
春秋時鮑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他們倆曾經合夥做生意,一樣地出資出力,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隻是他家裏窮。管仲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幹,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絕不是管仲沒有才幹,隻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當兵參加戰爭,結果三次逃跑,人們譏笑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裏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啊!”
後來,鮑叔牙當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卻為齊國另一個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中,管仲曾驅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車搶先趕回國內,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可惜最終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也成了階下囚。後來齊桓公登位後,要拜鮑叔牙為相,並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堅辭相國之位,並指出管仲之才遠勝於己,力勸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齊桓公於是重用管仲,果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鮑叔牙一次次為管仲申辯,並始終善待自己的朋友,不離不棄;不但幫管仲走上了平坦的仕途,也為這段友誼留下了千古佳話。
久而敬之、規過勸善、交而不棄,這些都是千古賢人總結出來的寶貴的交友之道,這些道理放在今天同樣適用。掌握好交友之道,你的友情之路將會更加順暢。
十字路口,積極尋找生命中的貴人
《荀子·勸學》中雲:“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意思是說站在高處揮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是別人很遠就能看見你;順著風呼喊,聲音並不加大,但是聽的人覺得很清楚。騎馬的人,自己跑得並不快,但可以到達千裏之外;乘船的,並不一定會遊泳,但可以穿過江河。君子並非智慧異於常人,隻是善於利用事物而已。
趨勢潮流,萬事萬物,隻要能為我所用,都可以借來一用。而人生在世,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僅靠個人的微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要想成功,首先要尋找生命中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