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情意切切,人脈綿綿(2)(1 / 2)

平民皇帝漢高祖劉邦,表麵看來,滿不在乎、大而化之,當他統一天下,登上帝位後,他曾坦白地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

所以,天縱睿知的最高境界便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在《詞源》裏的解釋是這樣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從表麵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二七賀歐陽少帥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均有此意,表現的是以無化有的智慧。

有一位紀先生,以訓練鬥雞而聞名於世。齊王聽說這個人以後,重金聘他到宮中訓雞。紀先生才養了10天,齊王就不耐煩地問:“養好了沒有?”紀先生答道:“還沒好,現在這些雞還很驕傲,自大得不得了。”過了10天,齊王又來問,紀先生回答說:“還不行,一看到人影晃動,就驚動起來。”又過了10天,齊王又來了,當然還是關心他的鬥雞,紀先生說:“不成,它們還是目光犀利,盛氣淩人。”10天後,齊王已經不抱希望了,但還是來看他的鬥雞。不料紀先生這回卻說:“差不多可以了,它們雖然有時候會啼叫,可是不會驚慌了,看上去好像木頭做的雞,精神上完全準備好了。其他雞都不敢來挑戰,隻能落荒而逃。”原來,呆若木雞不是真呆,隻是看著呆,而實際上已經成了英勇善戰的鬥雞了。活蹦亂跳、驕態畢露的雞,不是最厲害的。目光凝聚、紋絲不動、呆似木頭的雞,才是雞中高手。

人的各類形態就像這鬥雞的各個階段,將能力表露在外麵是人的天性。但貌似強悍、威風凜凜的人並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領的人懂得保護自己的實力,不會輕易將才藝外露,做到韜光養晦才是聰明人之所為。“大智若愚”,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有智謀的人保護自己的一種處世計謀。過於聰明的人,常常是上司猜忌的對象。因為任何有所圖謀的人,都有可能從事情剛開始籌劃時便被識破。一旦發現有人獨具慧眼,那麼為了保全自己的一切,必會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加以掩蓋,散布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謀殺。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不勝枚舉。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以保護自己。

好自誇其才者,必容易得罪於人;好批評他人之長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麵似愚,實則非愚也,孔子也曾說過:“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鋒芒畢露是容易的,但藏鋒露拙確是不容易的;唯有真正洞悉世事、明察秋毫的人,才知大智若愚的深意。

交友之道,貴在“久而敬之”

豪豬生長在非洲,身上的毛硬而尖。冬天到了,天氣寒冷的時候,它們就聚在一起,互相依靠,借彼此的身體取暖。但是當它們靠近時,身上的毛尖會刺痛對方使它們立刻分開,分開後因為寒冷它們又聚在一起,聚在一起因為痛又分開,這樣反複數次,最後它們終於找到了彼此間的最佳距離——在最輕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溫暖。其實,豪豬的距離對於友情同樣適用,過於親近,會被刺傷;過於疏遠,又感受不到友情的溫暖,隻有把握好相處距離,才能讓友誼之樹常青。南先生曾借孔子的一句話來說明這個問題,兩個字概括:距離。適度的距離是調節人們親疏遠近的平衡器。

“近則不孫遠則怨”。明智之人在交往之中懂得保持距離的智慧。孔子就非常佩服春秋時期的晏子對交朋友的態度,晏子不輕易與人交朋友,但如果交了一個朋友,就會全始全終。所以南先生進而點明,對於我們來說,每個人都有朋友,但全始全終的很少,新朋友在增加,老朋友也在流失,正所謂:“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然而,作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對朋友卻能全始全終。南先生指出,晏子讓友情地久天長的要訣就在於“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對人越恭敬有禮,別人對他也越敬重。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一般來說,關係親密的朋友,言談舉止都更為隨便,就猶如人們心情不好時總愛對親密的人發脾氣一樣。但“最刻毒的話往往出自最溫柔的嘴”,一時的口不擇言,有時會變成永遠的傷疤。因此,交友之道便在於“久而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