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還有另一個被忽視的重大優勢,那就是在所有常見哺乳動物中,人類的長期奔跑能力出類拔萃。在短程速度上接近、勝過或秒殺人類的動物無數,甚至連以慢著稱的龜鱉類,在受驚時的逃跑速度都能令人大吃一驚。不信的人可以搜索一個叫“SuperFastTurtle”的視頻。但是真要論超長期的耐力,人類卻可以說是屬於頂級前三甲,爭論隻在於是不是第一。這種超強的耐力,正是原始人類賴以獲取肉食的重要手段之一。能跟人類耐力相比的,隻有某些品種的馬,以及特殊環境下某些品種的狗(狼)。至於駱駝、鬣狗、羚羊等也曾以耐力著稱的動物,在這場巔峰對決中根本排不上號。請注意,這裏狗和狼在生物學意義上其實是同一個物種,因為沒有生殖隔離。
說人的長期耐力強,不但有科學根據,而且有反複實證。具體表現在:
1.馬類24小時跑的世界紀錄是Budionny馬(布瓊尼馬的一種)創造的,為309公裏(Zanos,1950)。人類24小時跑的世界紀錄是304公裏(track)和290公裏(普通路麵)(YiannisKouros,1997)。一個細節是Zanos其實隻跑了19小時,休息了5小時,因為不然的話,極易對馬產生嚴重的不可逆傷害,甚至會倒斃。而人類創造紀錄時則是24小時不睡覺連續跑,因為人類可以連續跑比24小時長得多的時間,而不會有不可逆傷害。
2.馬類更長時間的耐力跑世界記錄為7晝夜963公裏(平均大約每天138公裏),是朱可夫在1925年軍官培訓結業時的騎行記錄。人類在每年悉尼至墨爾本的超長馬拉鬆賽中的紀錄,是YiannisKouros創造的,在5天5小時內跑了875公裏(平均每天168公裏)。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屆比賽(1983)時,勝利者居然是一個61歲老頭CliffYoung,他用5天15小時就跑完全程(平均每天156公裏)。同時,他還是第一個發現人類在長跑時,可以長時間不睡覺的人。後來的超級馬拉鬆選手,也普遍采用了他的“長時間不睡覺”策略,說明人類可以不睡覺長期連續跑並非個別現象。
3.人類1000公裏連續路麵長跑的世界紀錄是5天20小時(平均每天171公裏)。人類1600公裏(1000英裏)路麵長跑的世界紀錄是10天11小時(平均每天153公裏)。這兩項紀錄也是YiannisKouros創造的。
4.犬類的耐力紀錄,則是在酷寒中的阿拉斯加Iditarod拉力賽中出現的,為8天13小時跑了大約1800公裏(平均每天211公裏),遠勝馬類和人類的平均速度。但在較高氣溫條件下,犬類長期耐力則遠不如馬和人。
由此可見,馬類與人類在非嚴寒情況下的長期耐力是可以比擬的,而雪橇犬在嚴寒條件的長期耐力則遠勝馬和人。這是因為人和馬都有相對較多的脂肪儲備,有全身性的發達汗腺係統,而且都沒有太多毛,非常便於能量供應和持續性的散熱。而狗類隻有舌頭能有效散熱,因此隻有在嚴寒條件下、散熱不是問題時,才能顯現出巨大優勢。
與人相比,馬雖然有強壯和短期速度的優勢,但卻又有食草動物固有的食物能量低、進食和消化時間長、睡覺時間必須保證等缺點。如果強行喂食超量黃豆等高營養食物,卻又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和拉稀,情況反而更糟。而人類有能在奔跑中有效進食、消化高營養食物的優勢,同時還可以很長時間不睡覺,因此很多時候能夠抵消馬的優勢。這可能與許多人“馬當然比人要強健、耐勞、快速”的直覺相左,但卻是活生生的科學事實:馬類可以在百公裏級別上將人類輕鬆擊敗,但在千公裏級別上,卻遠沒那麼輕鬆。
許多人認為朱可夫的騎行紀錄是馬帶著個人,馬背上的騎手給馬造成了太大負擔,劣勢很大。其實布瓊尼馬屬於大型馬,肩高達1.65米,體重高達500~600公斤,帶著騎手也就是增加大約10~15%的體重,劣勢遠不像許多人以為的那麼大。近代以來,從法國拿破侖時期、俄國沙皇時期、美國內戰等時代的許多行軍紀錄來看,凡是超過一星期的長途行軍,步兵兵團都得緩下來等待騎兵兵團,否則就會麵臨高得可怕的馬匹死亡率,導致騎兵部隊不戰先潰。這是敵對雙方的戰爭記錄,是實打實的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經驗教訓,是參謀部製定作戰計劃的根本依據,玩不得什麼虛假。想來不會有人認為那時候的步兵都赤身裸體,沒穿軍服、沒背武器裝備吧?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馬的體力分配問題。世界各馬場追捕野馬的經驗表明,有騎手的馬和自然狀態下的野馬相比,其實在耐力追逐上並沒有吃大虧。原因在於有騎手的馬借助了人類的智力,從而可以最佳分配體力;而沒騎手的自然野馬更傾向於猛跑一陣就停一陣,反反複複,最後反而會跑得沒力氣,被有騎手的馬硬追上。不信的人可以想象一下,你每玩命猛跑一千米就歇息一分鍾,而不是勻速跑,看看你能跑多遠?你能說服馬拉鬆選手這樣跑嗎?
Discovery頻道中也特意展現了這一方麵,擅長快速奔跑的羚羊,卻被非洲的bushman部落的獵人硬給追得癱軟在地,就是在不會分配體力上吃了重大的虧。羚羊總是期望,猛跑一陣後就能像甩脫獅子那樣甩脫人類。可人類不但有獵人追蹤蹤跡的知識,而且還有超強的勻速長跑能力,怎麼也甩不掉。結果,羚羊最終還是跑不過人類。
因此,人類雖然體力可能相對退化,但其實並沒有真的退化很多。人類能夠勝出、取得發展的機會,並進而成為萬物之靈,並非完全隻靠智力。即使麵對當今世界的諸般野獸們,人類也依然可以自豪地聲稱:就算不靠現代文明,我們也依然是至少位居食物鏈中上層的“猛獸”。
接下來,談第三個被普通人忽視的方麵,就是烏鴉的智力。從《烏鴉喝水》的故事中,不少人知道烏鴉很聰明。但從《烏鴉與狐狸》的故事中,卻又覺得烏鴉不如狐狸聰明。其實烏鴉的聰明程度不但遠超狐狸,更還遠超除人類以外的絕大多數動物,甚至包括許多靈長類。
“漂亮”、“可愛”、“聰明”等形容詞雖然很大程度是主觀感覺,但也可能有一些現實根據。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就有美醜的天然感覺,說明美醜並非完全是由文化決定的。有科學統計表明,“漂亮”與否,其實是反映人的麵相與人類麵相平均值接近的程度,五官越趨於平均越漂亮。因此,現代計算機係統已經可以自動“生成”美女照片,甚至在混入真正的美女照片中讓人類鑒別時,計算機生成的“美女”反而更受青睞。至於“可愛”,則是體現跟人類嬰兒相貌的接近程度:越是大頭大眼、體色單一、圓圓滾滾的動物,就越顯可愛。而在“聰明”方麵,雖有一些例外,但總的來說,動物的聰明程度大致與進化樹和腦體比重一致。越晚出現的、越高級的動物,一般越聰明;大腦占身體的的比重越大,一般也越聰明。烏鴉屬於鳥類,而鳥類與人類所屬的哺乳動物同級,都是高等溫血動物,加上烏鴉腦體比重堪與靈長類動物相比,那麼其聰明程度自然就有出類拔萃的可能。
先來看幾件烏鴉能做、且有視頻或科學論文為證的事,就可以看出它究竟有多聰明。
首先,烏鴉會釣魚。有的烏鴉找到小片麵包屑,不立即自己吃掉,而是把它扔進小水灣裏吸引小魚,自己從旁捕捉這些小魚。一個地方的小魚反複幾次不再上當後,烏鴉還會再叼起麵包屑飛往別的地方,故技重施。
第二,烏鴉知道利用人類交通工具和交通規則。烏鴉會把堅果類放在停車狀態中的輪胎下,借助汽車啟動後輪胎壓力壓碎果殼,這早已不稀奇。鬧市區的烏鴉會將堅果拋在路上讓騎車碾壓,這也不是新聞。真正稀奇的是,這些烏鴉有學習進階的能力:它們發現來往汽車雖然能壓碎果殼,但自己去吃的時候卻也有被車壓死的風險。於是它們總結出規律:每當紅燈出現,所有汽車就會停在斑馬線外。然後,烏鴉就開始把堅果拋向斑馬線上,特意等到紅燈亮的時候,再去吃果仁。
第三,烏鴉不但懂得石頭能把水位頂高,從而成就《烏鴉喝水》的故事,而且還懂得物理上連通器的原理。在一個水桶上豎立兩根高矮不同的透明水管,其中矮的那根如果溢出的話,水就可以流向外接水槽。但烏鴉身體被限製,隻能接觸水槽和那根長水管。結果有的烏鴉能知道朝長水管裏丟石子,從而讓水位上升到短水管的溢出水位,並由此喝到流向水槽的水。
第四,烏鴉能夠知道“接力”。將鳥類放一個鳥籠裏,鳥籠底部栓著一個細線,遠遠吊著美食。別的鳥都試圖用嘴去拉那根線,但因為線的長度太長,始終夠不著美食。可烏鴉卻知道先用嘴撈起一段,然後用一隻腳爪踩住,然後繼續撈繼續踩,最終拉近並吃掉美食。
第五,烏鴉會故意在煙火中出沒,或是故意在蟻巢旁邊擺出入侵姿態,以利用煙霧和螞蟻們防衛時噴出的蟻酸等物,幫自己驅走身上的寄生蟲。
除了這幾件“簡單”的事之外,還有許多諸如烏鴉會解多階段謎題、烏鴉會把小鐵絲彎成小彎鉤來勾取物體的故事,這裏不一一列舉。不管怎麼樣,共同指向是烏鴉遠比許多人以為的要聰明。而且烏鴉不但聰明,還是非常重感情的鳥類,始終堅持一夫一妻,最長有觀測到25年銀婚甚至30年珍珠婚的,即使配偶過世也不另娶。但由於烏鴉喜食毛蟲、腐肉等,可能能聞到垂死動物身上的某種氣息從而聚集,加上顏色也是象征幽冥的黑色,導致人們雖在傳說中敬畏烏鴉,但現實中又普遍不大喜歡烏鴉。
(三)傳說
接下來介紹一下傳統文化中,與本書有關的一些神獸傳說。
中國古代傳說中,最常見的神獸就是麒麟、鳳凰、靈龜和神龍,譽為四大神獸。但與此同時,人們講究物業風水和氣運時,卻又崇尚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等“四象神獸”。他們之間是否完全一一對應,眾說紛紜。按照普通人的直觀理解,很容易就認為麒麟對應白虎,鳳凰對應朱雀,靈龜對應玄武,神龍對應青龍。但是,古代星象流派中卻又經常把麒麟與白虎並列,又把勾陳(一種九尾狐,也有稱是蛇類)和螣蛇另列出來,認為麒麟(或是勾陳和螣蛇)位居四聖獸所代表的二十八宿的正中央。另外,漢代甚至還有過一種東方狐狸,南方烏鴉,西方兔子,北方蟾蜍的神獸體係。凡此種種,很容易讓人糊塗。但神話傳說本來就是這樣混亂的,我們在此也不必深究,隻簡要了解一下一些可能在書中出現的神獸即可。
麒麟和白虎:
麒麟是傳說中的哺乳動物類神獸,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馬蹄、豬尾。有的傳說中,還認為麒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其叫聲似“麟”。麒麟中再細分的話,雄者為麒,雌者為麟。古代以麒麟為仁獸和百獸之長,認為其是既神秘又祥瑞的靈物。在星象學中,也有一種說法是麒麟位於二十八宿的正中央。古代野心家想篡位,都得先散布“黃龍屢現,麒麟降生”之類的輿論作準備。孔子的出生,也是“麒麟送子”的典型代表;而孔子對當時社會的絕望,也是用“麟出而死”來暗示。另外,中國古代對於物理學上“速率”的概念,是以“麒麟之步”為測量單位的。這個可以查閱東漢王充的科學著作《論衡》。
至於麒麟的原型究竟是什麼,有獅子說、(白)虎說、梅花鹿說、西方的獨角獸說等等,但最為常見的說法是長頸鹿。其主要根據是三個:一是麒麟二字本身都帶“鹿”字旁,而長頸鹿形態奇異又有角;二是鄭和下西洋帶回的長頸鹿,在經過朝臣中眾多文史大家的辯論之後,一致被認同為“麒麟”;三是日本一帶,至今依然把長頸鹿直接叫做“麒麟”。
在神話中與麒麟最為直接對應的,是另一神獸白虎。傳說中白虎位居西方,乃是代表金屬的屬陽神獸,主剛強和殺伐,領二十八宿中的西方七宿。由於名字中就帶“虎”字,白虎的原型自然就是老虎了。老虎中的主體是黃色,但中原傳說中亦有類似黑豹的黑化種“黑虎”,同時南亞次大陸上的老虎中,也偶有白化種“白虎”。因此,白虎的起緣,可能是古代人見過、或聽說過西方有白色的老虎,在物以稀為貴的思維下,自然便認為其神異。同時,薑子牙道號“飛熊”,但地處西歧的周文王卻夢之為“肋生雙翅的猛虎”,自然也加強了白虎屬西方神獸的說法。而黑虎因帶象征肅穆的黑色,則被認為是通往幽冥的神獸,往往被尊為皇陵、貴族陵墓的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