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簡介
《麟鳳龜龍》是一部半童話半勵誌作品,以常見小動物為主角。主要講述的是遠古時期,一對避居深山的老夫婦,收養了幾隻普通的小動物。後來,這些小動物突遭大難,被迫離散。在各自漂泊中,這些小動物遇見了數百種動物,也被牽涉入許多動物間的親緣和恩怨,最終逐漸成長為傳說中的玄天神獸。全書(不包括此序言本身)約五十二萬字,一百回。
寫作本作品的起因,首先是為了小朋友們。小朋友們總是會對小動物感興趣的。為人父母的過程中,經常感覺到孩子們對大灰狼欺負小白兔、小羊的不平,常常聽見的問題就是:“大灰狼會欺負小老虎嗎?大灰狼和小老虎,誰厲害呢?”“一隻寶寶和一隻兔兔搶糖糖,誰贏呢?”聽得多了,也就有了利用業餘時間,寫作一些關於動物們的童話故事的想法。
寫作本作品的第二個原因,是一個偶發於世界地圖的聯想。如果看一份隻標注水係、不標注國名省份的地圖,會發現中國的長江非常象一條巨龍:長江口是龍口,洞庭湖和鄱陽湖分別是龍的四爪,三峽往西是龍的尾巴。而相應的,菲律賓群島則很象一隻巨大的章魚。這究竟是巧合呢,還是預示著在傳說中的神話時代,他們曾經有過不平凡的故事?
由於主要是一個童話,作品中的動物主要是一些較為常見,或較為常聽說的動物,沒有什麼分類學上極度冗長怪異的名詞。動物們的特性,如保護色、警戒色、擬態、共生、共棲、天敵、食物鏈等,基本尊重生物學。動物們的親緣和恩怨,也主要依從於瑞典博物學家林奈的“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當然,為了故事性,也會有一些神話式的誇張。
既然涉及到神話,同時又涉及到動物界的自然分類,簡單了解一下相應的背景知識,或許有助於輕鬆閱讀。接下來先大概介紹一下常見動物裏,一些經常被普通人忽視的特殊才能。這些被忽視的方麵,包括家貓的勇猛,人類相對於野獸的戰鬥力和體力,和烏鴉的聰明程度。需要說明的是,這裏列舉的三種被忽視動物,雖會出現在作品中,但並不見得是書中的主角。現實動物介紹完畢後,還將簡要介紹一下古代傳說中幾種神獸,包括麟、鳳、龜、龍、螣蛇(音“騰”,有人認為台灣老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曾暗示白素貞是螣蛇後代)、勾陳、九尾狐,以及他們和本作品之間的關係。
(二)現實
動物有許多門類,其中有許多在被對比時已經被討論得非常詳盡,比如獅虎誰厲害,狼和藏獒的習性和勇猛,虎鯨對大白鯊等等,都是熱點。關於他們的論戰是如此之熱烈,以至於有人用“一獒殺三虎,三獒沉航母,五獒創世紀,十獒滅上帝”來形容火爆程度。今天在這裏介紹的,主要是一些“不起眼”的動物:家貓,人類,和烏鴉。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都覺得貓完全是個寵物,整天被狗狗追著跑,隻會有事沒事就找主人撒嬌。可實際上,貓是勇猛的戰士,它們的厲害程度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筆者第一次見識家貓的戰鬥力,是多年前在瑪裏蘭州畢業實習的時候。那時筆者暫時租住房東家的一個房間,房東家有一隻黑貓,名叫“MIMO”,與筆者的名字倒有點相近。筆者當時屬於三無人員(身邊無老婆、無女友、無親朋),一到周末就閑極無聊,隻好早出晚歸去釣魚,釣回來的魚自然是送給房東和MIMO。房東女主人當然樂開了花,可這MIMO卻半眼都不看,喵都不喵就跑了。開始筆者還以為是魚過大或是過小,但無論拿大魚還是中魚小魚試,偉大的MIMO同學都從來不肯假以辭色。
筆者驚異之餘與房東聊起來,才知道MIMO從不吃任何魚、老鼠和貓糧,他所唯一喜歡的食物,就是自己親自抓回來的兔子。其經常好幾天都不回家,回來的時候往往舉著兔子就像舉著老鼠一樣,在主人麵前炫耀。
筆者把自己的經曆向旁人說起,才發現貓的本事其實早就被人注意過。民間甚至早就流傳有“七斤為貓,八斤為虎”的說法,認為貓簡直可以說是小型動物(體重十公斤以下)中的老虎。如果把美洲獅(可家養,貓科貓屬動物,與獅、虎、豹、美洲豹等難以家養的貓科豹屬動物不同)也算進來的話,貓類還可以說是家養動物中野性最強、戰鬥力也最強的。
包括家貓在內所有的貓類,不論看起來多麼溫順,其實都暗暗保留著天生的本領和野性。他們既會遊泳,也會爬樹(即使是獅子老虎也都會爬樹,可別被小時候的童話給騙了),還會跳躍伏擊空中低飛的飛禽。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裏遊的,隻要體型沒大過貓,幾乎全都能成為貓的食物。而且貓的膽量,似乎與自身體型呈指數增長的關係。剛出生沒多久的小貓,就敢捕捉跟自己差不多大的老鼠;而長大之後,無論是兔子、鳥類、魚類,還是普通蛇類、黃鼠狼甚至狐狸,全都不是大體型家貓的對手。有些大型的虎斑貓、金貓等,甚至敢公然驅趕比自己大得多的黑熊和鱷魚。
中國古代常以青龍星、白虎星來比喻勇猛的武將。但與許多人直覺以為的相反,民間傳說中一直是白虎星克青龍星,而不是反過來。有人總結指出,這是因為人們在長期的實踐觀察中發現,貓與蛇的戰鬥大多是貓贏,即使麵對毒蛇也依然如此。就算是麵對老對手家犬,家貓隻要體型能超過家犬的一半,也大多能夠抵擋甚至勝出。美國的《國家地理百年紀念》,也注意到了貓的這種異乎尋常的戰鬥力,還專門為此編列了一集節目。
家貓出人意料的戰鬥力,主要來自於貓科動物天生的爆發力、敏捷和利爪。就拿對犬類來說,犬類在這幾方麵都不如貓,其優勢主要在於咬合力、耐久力和群體合作,以及體型通常遠較貓為大。在體型相近的貓與狗的單挑戰鬥中,貓有嘴和兩隻前爪共三個攻擊武器,同時身法還快,而狗隻有一張嘴能咬,優勢往往不易發揮。貓如果被逼無奈,往往會憑借“無招不破唯快不破”的優勢,揮舞利爪攻擊狗的麵門、鼻、眼等要害,得逞之後再迅速逃走。我們經常看見狗追著貓到處跑,就以為總是狗占了優勢,其實很多時候是狗先吃了虧,想要追著貓討還公道。
貓還是有脾氣的動物。雖然平時其看見體型比自己大的動物時,一般會回避,但如果真被欺負狠了,不管對方體型有多大,都敢衝上去拚命。而且拚命時家貓爪力全開,狀若瘋狂,傷害很大,往往普通體型的貓,就能在敵人身上造成多道厘米級別深度的傷口,甚至直接抓傷動脈和神經。有的狗主人覺得自己的狗厲害,遛狗時故意放縱狗去欺負流浪貓,結果卻發現貓雖被打得很慘,但狗的口鼻也被抓傷甚至眼睛被抓瞎,後悔莫及。
貓和狗為何天生不對路,這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主要是他們之間語言不通、產生誤解所導致的。狗認為表示友好應該抬起尾巴,而貓則認為這是一種威脅式的挑釁;而貓舒服時會發出“嗚”聲,狗又覺得對方想打架。
由於貓科和犬科是食肉目動物中最常見的兩大門類,貓狗之間又有“宿怨”,貓科犬科之間的對比,自然也成為動物愛好者們的熱門話題。目前較為“客觀”的看法是:單挑戰鬥中,貓狗實力要相當的話,狗的體型需是貓的兩倍左右;但犬類特別是豺類若集群進攻,則能利用長期跟蹤、斜向進攻、反複滋擾、掩護同伴掏肛等群體配合絕技,可以打敗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單體貓科猛獸。單挑中,貓科動物裏最厲害的是獅子老虎。犬科動物中,最厲害的則是大體型的北美灰狼,和專門訓練過的大型鬥犬。值得一提的是,鬣狗雖名稱中帶“狗”字,其實卻屬於食肉目中的靈貓科,與貓科的關係類似與熊與犬科的關係。因此純貓科和純犬科打擂單挑的話,貓科完勝;但若是加上各自的遠親靈貓科和熊科的話,貓科就危險了。
當然,家貓的本事再出人意料,畢竟也不應被神化。在被諷刺為“純種藏貓能打贏純種城管,而純種城管能打十個獅虎”之前,說說人的戰鬥力和體力。
許多人認為人類之所以在動物界大占優勢,完全隻是因為人的智力,以及因智力而發明的工具和社會協作;而人類本身在動物麵前不堪一擊。其實,這種看法有失偏頗,甚至顯得太過妄自菲薄。人類其實是中等動物(體重10~100公斤)中的偏大個體,單體雖然不能和獅、虎、熊、象等相比,但對於同屬中型動物的許多常見動物來說,人類的戰鬥力其實並沒差到哪裏去。如果人類都像霍金那樣沒體力,那麼就算是全都比霍金更聰明十倍,也肯定會滅絕。現代人類自己低估自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人類往往缺乏戰鬥意誌和訓練機會。
有無數科學觀察都提到,野生動物對人類這種身體豎直、兩腳走路、上肢完全自由揮舞的動物,抱有天生的戒備和敬畏之心。這是因為千百萬年來,動物界早就進化出了評估敵人戰鬥力的本能:人類擁有強健而又靈活的前肢,同時還有能做複雜動作的五指,而且因為能直立行走,前肢不需要支持身體重量和平衡,因此還是一個能夠專門從事戰鬥的複雜武器。動物看見人類體型,其實心裏羨慕得很,首先就會想“如果我自己具備這些,我的戰鬥力會成倍增加”,並因此對人類實力拿捏不準,進而產生初始的戒備之心。
我們可以想一想,人類的老祖宗初在大地上生活時,既沒多大智力優勢,也沒多大群體優勢、工具優勢,而且麵對的還是非洲這個充斥著獅群、鬣狗群、三色豺群的可怕之地。如果沒有起碼的體力和戰鬥力,人類怎麼可能有機會一步步占據優勢,並發展壯大?
那麼為什麼很多現代人覺得,自己與野獸對比起來,體力和戰鬥力都很差呢?
人類可能是個體體型相差不大的物種中,戰鬥力差異最大的了。厲害的能徒手格斃比狼還大的金錢豹,而且有些還是未經訓練的老人婦女;而許多五大三粗的大男人,卻連一隻十幾公斤的小型狼都敬畏萬分:“我肯定不是它的對手。”其實,這是因為長期的滋潤生活,導致人類心理上越來越怕受傷和疼痛。人類總想不受傷或隻受小傷就打敗對方,否則就不願意上陣,並潛意識地偷換概念為“我打不過它”。同時,隨著文明進步,人類對工具、對社會、對協作越來越有心理依賴,從而也導致了個體戰鬥力有所下降。
但是,人類的個體戰鬥力基礎其實還在,即使是長期城市生活的人也依然具有,隻需緊急情況來激發,或是專門訓練一下來恢複。許多人平時怕狗怕得要死,可真正被野狗追得無路可逃時,卻往往一腳就能將對方踢得失去戰鬥力,之後又驚歎“原來我還這麼厲害啊”。人類有高遠的視野,靈活的前肢和強大的肘力,強大的腰力,還有幾百萬年直立行走所鍛煉出來的強健腿腳和膝蓋頂力。這些在與野獸比拚時,都是重要的優勢。
在決鬥情況下,與普通人類實力最接近的較常見動物,可能是中小型野狼(體重為人類的三四成左右)。具備冷靜堅毅心態的成年健康男子,在徒手麵對單狼、孤立無援而又必須格鬥時,可以將身體側過來麵對對方,把盡量多的衣物纏繞在左臂和脖子上,同時做好一定會受傷、而且極可能是重傷的心理準備。如果野狼突然撲過來,那麼可以主動曲起左臂揮舞(注意不要伸太直),做格擋動作。接下來,拚著左臂被其咬住的時候,死命用被咬住的肢體部位塞堵其嘴部,用另外的身體部分和體重優勢抱住並壓倒對方,同時用人類最強有力的膝蓋猛頂其肚腹等要害處。如意識清醒,還可用另一隻手的手肘猛擊狼的腹部,或用拳、指等猛擊猛戳狼的鼻子和眼睛。這種情況下,人類有50%或更多的勝率,當然肯定會重傷。格鬥高手或大型野狼自然另算。
在與野獸格鬥的所有情況下,戰鬥意識都是決勝的最重要條件之一。“一人拚命十人難當”的話不是白說的。隻要人有一絲退路,往往都會戰鬥力下降一半以上;可如果實在沒有退路,同時又沒有心理崩潰,那麼迸發出的戰鬥力是驚人的。舉個例子,如果你一個人帶著幼小的女兒遠足,結果迷路遇單狼。你知道如果你逃跑,那麼狼一定不會追你,但你女兒一定會遭不幸。這個時候,很多人的戰鬥決心會瘋狂增長,腦子裏不再隻想著怎樣逃跑,而是會想拚了命也要保護好孩子,要不顧一切一起堅守下去。
一旦搏命的決心下了,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會發生重大的變化。首先,人的感情劣勢會轉變成優勢。這是因為人是重感情、重心理的動物,在不拚命的情況下,會導致人怕死怕傷從而戰鬥力下降;可在完全搏命時,人在自己所深愛的人或事的精神感召下,所能呈現出的戰鬥意誌遠非普通野獸可比。這時,人身上的腎上腺激素會大量分泌,就是人們常說的“血性”、“熱血上湧”現象,能夠讓人的肌肉爆發力和持久力都成倍增長,而對疼痛的忍耐力更能成十倍地增長。同時,人的大腦高度精神集中,一切的體力和智力都完全調動起來,放在與對手拚個死活的份上,這時連眼力和反應敏捷程度也都會大大提高。最後,人對自己勝利程度的期望值也會大大降低,會從根本上承認甚至期待自己一定會受重傷,從而在真正受傷時不易心理崩潰。所有這一切都是人類老祖宗留下的,給人類在最緊急時保命生存的最後本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有時能看到新聞,說是非壯年、非男子的普通中老年婦女,卻能打敗我們認為很厲害的野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