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月的剿匪戰鬥,第二次車臣戰爭表現出與科索沃戰爭相似的特點:一、采用北約打擊科索沃模式,先利用空中打擊及高科技武器對攻擊目標進行遠距離、高精度、無地麵人員接觸、盡量減少人員傷亡的作戰方式。二、消滅匪徒的活動基地,摧毀其通訊、交通、經濟設施。對主要目標實施晝夜不息的連續轟炸,數十個大油井井口被炸毀,格羅茲尼石油加工廠被炸後火舌高達50 米,滾滾濃煙籠罩了整個城市。已查明車臣的經濟已完全癱瘓。三、嚴密封鎖車臣邊界,防止車臣恐怖分子再潛入俄腹地搞恐怖報複活動。四、在俄各大中城市加強治安管理,搜捕各類嫌疑分子。五、在軍事上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前不與對方對話。
俄總理普京作為這次行動總指揮,除了在軍事上采取行動之外,在政治上也采取了一係列果斷措施:他宣布1 99 6 年俄聯邦與車臣簽署的停戰協議無效,即不承認存在車臣獨立的可能性,並宣布馬斯哈多夫政權非法,因為這個政權不是按俄羅斯法律選出來的,也就是說,非徹底推翻摧毀車臣的政權不可,扶持親莫斯科的勢力。俄羅斯目標已非常清楚,這次行動不僅是消滅車臣的恐怖分子,而且要徹底消滅車臣境內民族極端分子及鬧獨立的力量,徹底把車臣從分裂祖國的斜道上拉回來,並且在那裏要形成使恐怖主義、分裂主義無法生存的新環境。據20 02年12 月11 日枟參考消息枠資料講,第二次車臣戰爭已持續近4年,和平解決這場危機的希望越來越小。2 002 年普京提出武力是解決車臣問題的唯一手段。這是因為僅在2 002 年俄至少有7 架直升機被車臣分裂分子用最先進的便攜式地對空導彈擊落。其中最驚人的是2002 年8 月 19 日,車臣恐怖分子擊落了一駕載有14 7 名俄羅斯軍人的米 -2 6 型直升機,造成 11 9 人死亡的悲劇。據俄國防部統計,自199 9 年8月第二次車臣戰爭以來,俄方陣亡的軍人已達4500 名,但有人估計實際陣亡人數是這個數字的兩三倍。而俄方擊斃的車臣武裝分子達 1暢4 萬名,大約有8 萬車臣平民成了這場戰爭的犧牲品,還有3暢6 萬名車臣人在戰爭中失蹤。至今車臣人質事件不斷,已引起全球關注與不安。
對於俄羅斯在車臣的行動,隻有美國及西方個別國家表示反對,支持的國家占絕大多數。尤其是在 1999 年8 月後,恐怖事件使車臣問題的性質更加明朗,世界各國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表示理解與支持。各國政府支持俄維護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的努力,不幹涉其內政。這實際上已確定了車臣問題的性質與實質,無可非議。個別國家的反對意見已不足取。現在讓我們認真思考一下,為什麼會發生車臣危機,這場危機為什麼又會演變成局部戰爭,車臣為什麼能以彈丸之地與強大的俄羅斯對抗,並成為俄聯邦內民族分裂、地方分立浪潮的“領頭羊”。對車臣危機深層次原因的探討,會有助於我們對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道路、改革大業的重新理解。
首先是政治因素,車臣危機實際是俄羅斯社會總危機的一個重要表現。而俄羅斯社會總危機又是俄羅斯改革失敗造成的。改革成功,必然會出現一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的好局麵。而俄羅斯情況正相反。19 86 年以來,戈爾巴喬夫推行了5 年的“民主、人道的社會主義”,葉利欽推行 8 年的“資本主義試驗”,結果均以失敗告終。19 90 年的“八一九”事件標誌著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1 99 8 年6 月,俄羅斯金融危機實際上已宣告葉利欽的試驗破產,盡管他還沒有下台。1 998 年10 月,美國專家就說,“草率的改革已將俄羅斯經濟徹底搞垮了,俄經濟已跌入崩潰邊緣。”到1998 年年底,俄羅斯人口隻剩下前蘇聯人口的一半多,領土麵積縮減近半,俄國民總收入僅占世界總額2%,在世界總貿易額中隻占1%。1 99 8年與1 990 年比,工業產值減少了70%,農業產值減少了 50%,國內產值減少了一半。1 99 9年9 月,聯邦政府收入僅50 億盧布,且已大幅貶值。不包括各銀行與公司所欠500 億美元的債務,俄外債已超過1550 億美元。平民百姓收入大減,銀行儲蓄損失大半。俄政府實際上已經破產。俄國力虛弱已成不爭事實。俄國際地位下降,威風不再,改革全麵失敗。國力衰弱,改革失敗,在國內引起的負麵影響就是中央政權的凝聚力減弱,離心力加強。俄社會總危機給各地民族分裂主義者以可乘之機,再加上曆史原因及民族因素,車臣就成了俄聯邦內民族矛盾的突發點。蘇聯解體使一些地區出現了權力真空,其後果就是導致地方分裂主義抬頭,車臣就是明顯的例證。
曆史上車臣這個民族曾經經曆了種種磨難:13 世紀他們曾受蒙古人毀滅性打擊,14 世紀又遭受鐵木兒軍隊的蹂躪。直到16 世紀,車臣人才從山區遷到平原,改變了山民的身份。但這時他們在政治上是氏族體製,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十分落後。幾百年中許多車臣人占山為王,以搶劫作為致富手段。車臣民族上層部分人有其劣根性。1 850 年時,一位沙皇將軍曾把車臣叫做“匪巢”。當然,他並不是指所有的車臣人民,而是指車臣上層人物中部分民族極端分子及地方政權體製。在沙俄幾百年曆史上,車臣獨立及分裂活動從未停止。俄羅斯與車臣之間的恩恩怨怨有40 0 多年,從1 559 年俄羅斯開始征服高加索算起,雙方均以武力決勝負,分分合合達 3 00 多年。其中以1 86 4 年雙方戰爭最為慘烈。
曆史上有三件大事驗證了這位沙皇將軍的說法:一次正是1817—1864 年高加索戰爭。沙俄為征服車臣“獨立性”,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鬥爭,車臣戰敗後僅被流放的車臣人和外高加索人超過70 萬。最後是車臣沙米爾教長認識到頑抗無用,主動與俄羅斯友好,以發展本民族經濟,才結束了這場戰爭。第二次是1 920 年蘇俄的三年內戰時期,車臣教長納日利特金· 戈欽斯基率車臣人起義,建立起山地共和國,反對蘇俄政權,蘇聯紅軍地方部隊無法戰勝他們,最後派遣紅軍中央部隊才鎮壓了這場所謂的起義,但其餘部一直在活動。第三次是在 194 1—19 45 年衛國戰爭時期,車臣殘匪組建了一個“高加索特別兄弟黨”,與德軍聯係,準備裏應外合,推翻蘇聯政府。這個黨後被斯大林及肅反委員會殘酷鎮壓。194 4 年 2 月2 3 日起,蘇聯政府發布第5 07 3 號決定,將38暢7 萬名車臣人及 9暢1 萬印古什人統統以不可靠分子名義被迫遷往自然條件惡劣的中亞及遠東地區,集體監控在類似集中營的農莊裏,部分喪失自由。直到195 7 年時赫魯曉夫才為他們平反,部分車臣人又遷回高加索地區定居。但車臣總人口減少 60%。斯大林肅反擴大化對少數民族問題處理不當,整族人被迫遷徙,死人不少,車臣事件成了典型。而這次極“左”行動就成了車臣獨立思潮形成的曆史根源,怨恨極深,這個教訓十分深刻。蘇聯解體先從否定斯大林開始的,這正迎合了車臣人想擺脫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要求。故杜達耶夫、馬斯哈多夫是有群眾基礎的,了解這些曆史背景就能夠加深我們對車臣危機的深層次理解。
車臣危機的發生、發展、不斷升級,其國際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西方及美國一些人始終把削弱俄羅斯當成既定目標。是誰在支持車臣分裂分子,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幹?他們支持車臣的後果是什麼?這些問題隨著事態的發展而初顯端倪,我們也能從有關現象及材料看出一些眉目。現在已經看到,美國、西歐、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等國都在插手獨聯體及高加索地區的事務。他們各有各的目的,但共同目標就是削弱俄羅斯,想在俄羅斯版圖上挖個黑洞,以打通通往裏海的通道。阿富汗、巴基斯坦及某些中東國家積極向車臣匪徒提供資金及武器裝備,甚至還出入車臣(被打死的匪徒中就有外國雇傭軍),其目的就是希望擴大在俄羅斯的原教旨主義勢力,馬斯哈多夫常稱自己是虔誠的教徒,到處聲稱自己遵循的是伊斯蘭教義,實際上他們的所作所為與伊斯蘭教義毫無共同之處。歐美插手車臣主要目的是石油因素。裏海石油出口僅次於中東。車臣自己就產石油。1 89 3 年車臣就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 19 14 年,車臣開采的石油占到了當時俄國石油總量的18%。20 世紀80 年代,車臣已擁有相當雄厚實力的大型石化企業。今天,僅格羅茲尼一處就有1 000 多口油井。1 99 7年車臣官方的石油產量就有 200 多萬噸(人口總數僅32 萬,人均產油近6 噸),1998 年車臣加工石油所得收入達30 0 萬美元。美國也想通過支持車臣獨立再創立科索沃模式:以民族宗教等敏感問題為切入口,在各地扶持分裂主義者,以削弱對方來壯大自己。
西方插手使車臣逐步成為一個國際主義恐怖中心。在這裏,販賣人口、綁架人質、販賣軍火、敲詐勒索、毒品交易等犯罪活動已十分猖獗。據查,1996—1999 年每年車臣出售毒品所獲利潤都在8 億美元以上。僅在 1997—1998 年中,車臣有 60 支非法武裝共綁架了 1094 名人質,1999 年又綁架了 270 多人。直到今天仍有5 00 名人質尚未獲救。又據一家西方報紙報道,海外一些原教旨主義團體在 199 9年就向車臣武裝提供了50 00萬美元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