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俄羅斯的民族糾紛及車臣戰爭(3 / 3)

車臣危機給我們的啟示及教訓十分深刻:一個國家首先要把自己的經濟實力搞上去,而且必須樹立國家統一的政治權威,形成一個極富凝聚力的社會主體。對民族分裂勢力及恐怖活動苗頭絕不能手軟,穩妥地處理好民族宗教方麵的任何一個問題,把任何細小的宗教民族問題都要當成大事來抓。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多民族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保證多民族國家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以及改革大業的順利進行。

車臣危機在俄羅斯產生一係列嚴重影響。此前,19 91 年9月28 日,達吉斯坦自治共和國就宣布要恢複曆史上舊稱別茲金國。1990 年6 月 30 日,韃靼自治共和國發表主權宣言。在車臣事件發生之後,這兩個自治共和國公開支持車臣,反對俄羅斯。一些民族主義者十分活躍,其民族獨立運動進入高潮。解體之後俄羅斯共有89 個主體,形勢十分嚴峻。在俄羅斯聯邦裏民族衝突熱點有北高加索地區、遠東地區、伏爾加河中遊地區等。據俄情報機關分析,1 99 2 年以來,美國一直在不擇手段地瓦解俄聯邦。從外部上講,美國對北約東擴表示極大關注,並盡力使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烏克蘭早日加入北約。華盛頓還準備采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方案搞亂白俄羅斯,顛覆盧卡申科政權。美國竭力想挑起分裂主義及俄聯邦的混亂局麵。在高加索地區,美國及西方一些大國全力支持車臣武裝分子,其頭目馬斯哈多夫於1993—1996 年不止一次地訪問了土耳其、英國和美國。近日,阿布哈茲地區局勢又緊張,這更有利於搞亂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美國破壞中亞穩定局麵。由美國情報局及巴基斯坦特工隊扶植的阿富汗原教旨主義塔利班運動,將使大批難民湧入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及土庫曼斯坦,這就容易引起中亞族際之間矛盾,進而搞亂哈薩克斯坦,直接威脅俄羅斯。

為了緩和民族矛盾,維持俄羅斯聯邦的統一,使俄羅斯避免再次被肢解的災難,俄羅斯領導人作了許多努力。19 92 年 3月,在俄第六次人代會討論國名時發生激烈爭吵。有的代表提議恢複曆史上舊稱“俄羅斯”,但那些來自各自治共和國的代表堅決反對。認為俄羅斯這一國名,不能反映多民族國家共同組成聯邦這一事實,他們希望再不要出現沙俄時代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情況。他們提出以雙重國名方式來解決這一矛盾。最後,大會接受了這個建議,決定“俄羅斯”、“俄羅斯聯邦”(簡稱俄聯邦)這兩個國名具有同等意義,同時並用。這樣,在這個國家曆史上就出現雙重國名的奇特現象,並且被人代會通過了。雙重國名並沒有完全消除俄聯邦內部錯綜複雜的民族問題。在俄羅斯主權戰與獨立潮愈演愈烈。俄領導人及立法部門決定用讓步和分權的方式來解決這些矛盾與糾紛。19 92 年,俄議會決定將16 個自治共和國和4 個自治州升格為共和國,這些共和國的權力與地位相當於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可以製定自己的憲法,建立自己的立法機構。此外,1 992 年 3 月 13日,俄聯邦中央政權與 18 個民族共和國的代表在莫斯科討論枟關於劃分俄羅斯聯邦國家權力機關和俄羅斯聯邦版圖內各加盟共和國權力機關之間管轄範圍和權限條約枠草案。3 月 14 日該文件正式發表,3 月23 日正式在莫斯科草簽了文件。這份規範莫斯科與各共和國新關係的法律文件簡稱為枟俄聯邦條約枠。該文件宣布,尊重俄羅斯各族人民的曆史、傳統、文化、語言及民族個性。對維護俄聯邦各族人民曆史上形成的統一國家並保持各共和國領土完整負責,以實現族際和諧、信任和相互理解為目標,不論民族屬性及居住區域,俄聯邦保證公民的權力與自由,實現聯邦版圖內的民族自決權,在自願劃分權力、有效實施權力的基礎上根本革新聯盟關係。

參加上述文件簽字的 18 個共和國(已不稱自治共和國)有:阿迪格、巴什基爾特斯坦、布裏亞特、戈爾諾 -阿爾泰、卡拉恰伊 -切爾克斯、卡巴爾巴爾卡爾、卡爾梅克、達吉斯坦、卡累利阿、科米、馬裏、莫爾多瓦、北奧塞梯、薩哈(雅庫特)、圖瓦、烏德穆爾及楚瓦什。這18 個共和國就是解體後俄羅斯的主權主體。1992 年3 月31 日,葉利欽、俄議長哈斯布拉托夫,上述18 個共和國領導人,各州、各邊區、自治州領導人以及莫斯科市長、聖彼得堡市長共 88 名代表正式在莫斯科共同簽署了這份枟俄聯邦條約枠。但是,車臣及韃靼共和國拒絕在這個條約上簽字。這說明,俄羅斯中央政權與這兩個共和國的關係並未改善,俄羅斯民族矛盾與對抗仍未解決。在1 992 年3 月枟俄聯邦條約枠正式簽字時,葉利欽曾講:“這是俄羅斯走向全國和睦的重要步驟”,這“確定了俄羅斯不可分割原則”,“俄羅斯不會麵臨分裂的威脅”。但事實上,一些共和國正在緊鑼密鼓地繼續推行分離及獨立運動,俄羅斯民族關係與聯邦製結構還沒有完全擺脫深刻的危機。

最早掀起獨立浪潮的是韃靼自治共和國(其領土麵積近7萬平方公裏,人口346 萬,其中韃靼族164 萬,俄羅斯族15 1 萬,楚瓦什族 15 萬人,莫爾多瓦族 3 萬人,位於伏爾加河中遊北部)。其總統沙伊米耶夫始終不同意在枟俄聯邦條約枠上簽字,並決定要通過全民公決的方式來確定這個穆斯林共和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這個決定實質上是想利用民族感情形成全民意誌,擴大與中央政權的距離,擴大勢力,爭取獨立。盡管葉利欽公開譴責沙伊米耶夫此舉的目的是想“退出俄聯邦”,但他們仍堅持進行了公決。公決結果要求沙伊米耶夫簽訂有利於韃靼的雙邊條約。

伏爾加河流域另一個自治共和國巴什基爾(現已改成巴什基爾斯坦)也不願意在枟俄聯邦條約枠上簽字。巴什基爾斯坦位於烏拉爾山北麵,麵積1 4 萬平方公裏,人口 38 7 萬。首都烏法有近百萬人。在葉利欽就主權問題了一係列讓步之後,他們才在條約上簽了字。除了韃靼及巴什基爾之外,伏爾加河流域還有個德意誌(又稱日耳曼人)的問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斯大林下令撤銷了日耳曼自治共和國,將大約78 萬日耳曼人遷至遠東及中亞地區,並撤銷了一些少數民族自治共和國,這就大大傷害了這些少數民族的感情。近年來德意誌人要求重建伏爾加德意誌共和國,並且得到了德國的支持。葉利欽為了取得德國的財政支持,曾表示支持建立這個共和國,遭到了當地俄羅斯居民們的強烈反對,並集會遊行表示抗議。1 992 年 3 月,葉利欽頒布了為俄羅斯德意誌人恢複名譽的命令,並決定在伏爾加格勒州和薩拉托夫州設立德意誌民族專區。當地居民仍然反對,族際之間矛盾及對立情緒仍未消除。

遠東地區過去一直被人們看成是俄羅斯穩定的後方,但在聯盟解體及激進改革影響下,該地區民族分裂活動十分活躍。遠東地區民族分裂運動的最後目標是想重新恢複遠東共和國。該共和國是蘇俄內戰時建立起的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首都在上烏金斯克,後遷赤塔。該共和國隻存在了兩年多時間(1920 年4 月6 日—1922 年11 月15 日)。後由遠東紅軍團(團長瓦· 康· 鮑柳赫爾)推翻,該地區並入俄聯邦,加入蘇聯。但在1 992 年之後,在俄聯邦地方分立運動浪潮中,全俄許多州和邊區籌建的共和國,都如曇花一現,到 1994 年之後基本上都銷聲匿跡了。隻有恢複重建遠東共和國口號經久不衰。這與1 99 0 年成立的遠東共和國黨有關。他們製定了恢複遠東共和國的綱領,並提出“迄今為止,在俄聯邦還沒有找到遠東共和國自願加入蘇聯的法律文件。我們是被用武力入侵方式吞並的”。1995 年4月6 日,是遠東共和國成立 75 周年紀念日,他們又提出“不再當末等公民,結束看莫斯科臉色行事,要終止守著金飯碗挨餓的曆史”。在遠東經濟改革成效不大的形勢下,這些宣傳頗具煽動性。由於俄聯邦中央采取一係列措施,尤其是葉利欽連任總統後,撤換一大批搞地方分立活動的領導人,再加上近兩年俄經濟形勢好轉,俄聯邦的地方分立運動才轉低潮。還有一點就是俄聯邦各地人民看到西方企圖肢解俄聯邦的狼子野心,俄各地群眾從獨立熱情中逐步清醒過來了,獨聯體及俄聯邦的向心力凝聚力又有回升。

俄羅斯聯邦民族危機及地方分立浪潮的形成與發展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有曆史的、現實的,也有政治的、經濟的原因。從曆史上看俄羅斯是靠武力征服擴展而成的,因而構成各共和國邊界過去往往是任意劃定的,邊界與領土爭議很多。在政治上俄聯邦存在地緣政治風險。經濟上的原因又十分突出。在向市場經濟過渡中,各邊遠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難度更大,問題更多。過去幾十年裏,這些地區大企業少,基本上是中央企業的原材料供給地。在改革開放之後,像莫斯科、聖彼得堡這樣的政治中心受到政府的保護,像烏拉爾、西伯利亞這樣的鋼鐵巨人、石油巨人則受到重視及優待,隻有邊遠地區供血不足,嚴重缺氧,發展滯後。最典型的例子是在1 995 年,日本為發展與遠東貿易向這裏提供5 億美元的貸款,但俄聯邦中央卻把這筆款的大部分撥給了聖彼得堡,名義上開發西部經濟自由區,給遠東隻留下了2000 萬美元。另外,由於運費大幅度上漲(1991—1996 年鐵路運費上漲16000 倍,飛機票上漲 9500 倍),原材料運不出去,莫斯科離遠東群眾更遙遠了。這種狀況無疑給地方分立思潮提供了土壤。經過邊區不斷努力,他們也取得了許多優惠政策及經濟利益。許多地方從聯邦中央那裏獲得了10%原材料、礦產資源的開采分配權,享有 45%地方稅收留權。遠東地區還獲得20%海關關稅留成,這些優惠在世界許多國家與地區都不多見。俄中央給地方了不少優惠條件,以提高中央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還應該看到俄羅斯聯邦中央權力鬥爭也為俄地方分立活動提供了機會。俄羅斯獨立之後,中央內部權力鬥爭十分激烈,聯邦主體成為各派政治力量爭取的對象。葉利欽在競選總統時曾多次許諾給邊區以更多自主權,以拉選票。1993 年之後,由於總統和議會之間權限不清,造成政出多門、政策多變的局麵,極大地削弱了聯邦中央的權力及威信,使聯邦中央失去凝聚力。曆史已證明,隻要中央政治鬥爭和權力鬥爭不止,邊遠民族地區就很難穩定,一些分裂傾向及獨立運動就很難完全控製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