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目標回歸:發展(2 / 3)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亞、非、拉地區先後有一大批國家獲得了政治上的獨立,連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或在更早的時候已經獲得獨立的原殖民地國家,低層次地區要求經濟獨立和經濟發展的呼聲漸漸地彙成了一股聲勢。經過了30—40年的努力,他們積累起來的力量,也漸漸地影響著世界經濟的格局,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於是,“發展中國家”作為一種議題,不斷地在各類國際間的政治、經濟談判桌上,在世界上各種重大活動中,在學者教授的書齋和研究著作中,被認真地提了出來。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獲得獨立以後,經濟增長速度大大加快。按不變價格計算,50年代和60年代發展中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5.6%,比西方發達國家高出0.6%。整個70年代,西方經濟處於停滯膨脹的危機之中,增長率僅為3.1 %,而發展中國家仍保持5.3%的增長率。雖然因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迅速。按人口平均的增長率在60年代一度低於西方國家,但70年代後又躍居前列。這樣連續20多年的增長率,使這些低層次國家在世界經濟中不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角色。19 50年,亞、非、拉地區的人口占全世界總人口的70%,而國民總產值隻占到9.1%:19 60年總產值所占比例提高到9.5%,人口占72%;19 78年總產值再上升為i5.1%,人口比例為75%。近30年時間內,總人口比重上升了5%,而總產值比重則上升了6 %。考慮到這些地區人口的增長速度(近30年增加了58%),其經濟建設的成就確實是令人鼓舞的。從目前情況來看,第三層次以下的國家在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中所占比例,亦接近了五分之一,西方國家所需原料等初級產品很大部分必須依賴第三、第四層次國家喲占70%以上)。第四、第五、第六層次中的大部分國家已脫離了純粹作為西方國家工業品市場的階段,他們自己的製成品已打入國際市場,成為這個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第五層次中主要包括了一些新興的工業品加工出口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並不很豐富,但一般擁有較高的文化與技術基礎,並在此基礎上,成功地運用了出口替代戰略,高速度地發展了對外貿易,從而帶動了其它產業部門的迅速發展二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新加坡、南朝鮮以及中國的香港與台灣,東盟國家有泰國、馬來西亞等。新加坡按人口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1960-19 78年間的平均增長率為7。4%.1978年每人平均的國民收入已達3290美元,相當於第二層次的平均水平。非洲則有象牙海岸、阿爾及利亞等國家。19 60--】979年,象牙海岸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7~8%,每人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19 79年達1169美元。阿爾及利亞198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2214美元,也分別接近了第二層次末流國家。在中美和南美,則有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它們的人均收入亦分別達到了10 00美元以上,工業生產體係也初具規模,成了典型的準工業國家。這三個國家19 7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已占全拉美地區的三分之二,其中巴西人口占拉美的三分之一,經濟實力則為拉美第一,也居發眨中國家的前列。巴西70年代平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為9.4%,尤其是70年代前半期,以平均增長率l1.1 0%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巴西奇跡”。巴西已建立了完整的鋼鐵、采礦、汽車、造船、紡織、食品等輕重工業體係,出口產品也頗具競爭力。巴西的經濟結構實質上已完成了向工業化國家的過渡。1 960年巴西工業產值為獨立以前的2.1倍,19 77年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工業占37%,農業占12‰,工業產值是農業的3.1倍。在這種實力之下,出口商品結構中工業製成品的比重也大為提高,60年和i977年分別為3 %和30%。阿根廷麵積屠拉美第二,人口居第三,而人均收入則為16 53美元,超過巴西和墨西哥,19 77年國內生產總值449億美元,占了拉美地區的10.8%。阿根廷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工農業並舉,它的製造業在拉美地區名列前茅,日用工業品可滿足本國市場的需要,大農業發展水平較高,是世抖上主要農業牧業產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

亞洲的印度在低層次國家中很具有代表性: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內經濟發展水平極為不平衡,國民的文化知識程度也是高低懸殊。印度本來是一個封建社會,基礎是從古代繼承下來的村社製度,農業與手工業直接結合的自然經濟結構占主要地位:英國殖民主義者一方麵從這裏汲取了巨額財富,一方麵把印度的社會生產關係維持在前資本主義一…殖民地狀態下。因此,在1947年獨立以前的200年中,印度的農業生產極為落後,幾無進展可言。所謂工業也隻形成了一些農業的加工部門,或者有一些為對外貿易,產品和資源輸出服務的鐵路、港口,以及鐵路機件製造等項目的修配作坊,還有一點采礦、兵工廠等。獨立以後.印度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人大改良。19 50年到19 75年的25年內,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6.5倍,而1969年時已達476.7億美元,居世界第九位(不包括中國)。在這期間,印度興建了5一({萬家工廠,工業產量增長了4倍多,尤其是能源工業發展很快,較早建造了原子能發電站。經過近30年時間的經濟改造,印度經濟的國內淨產值構成發生了一些有利的變化:

第二、互項加起來是53.6%,超過了農業淨產值。更重要的是,獨立以後印度的科學技術力量提高很快,有關機構以同時推進國內外教育的戰略,培養了一支數量可觀的科學技術隊伍,掌握了某些工農業生產和尖端科學領域的先進技術。據西方人士估計,印度的科技人員在人數上已躋入世界領先行列,這就為印度的長期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①

在上述這些國家中,一座座的大規模現代化都市無時無刻不在向人們驕傲地炫耀它們的風采。巴西聖保羅到處矗立著摩天大樓和工廠,各街口也會象西方那樣時常出現各種牌號的小轎車、汽車的阻塞。裏約熱內盧的高速公路上,青年男女騎著500毫升氣缸的摩托,沿著伊帕內馬海濱飛馳而過,旁不時出現一些耀眼的大理石和鋼架、玻璃圍造起來的豪華公寓和賓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的高速公路,將獨立廣場巨大的自由紀念碑、一連串的五星級飯店、現代化的銀行、郊區的高級住宅群一口氣貫穿了起來。哥倫比亞波哥大市漂亮別致的奇科式單層生活建築,堪與德國波恩的郊區相媲美。新加坡的工業區與任何西方城市裏的工業區毫無二致,阿比讓薪水工人居住的大批公寓比之英國的市建公寓絲毫不見遜色。這裏曾用了5-7年的時間,在原先的河灘荒野中,相繼建造了包括工人住宅、經理庭院、公園、高爾夫球場和高速公路係統的完整的現代化城市。70年代前半期,新加坡以國民收入年增長17%的速度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低層次國家戰後30年曆史的紀錄,並不僅僅是成功,或者說,主要的並不是成功.相反的,是一大堆問題以及許許多多的失敗和教訓。這些失敗和教訓既與這30年裏國際、國內的發展環境密切相關,同時也與各個國家的發展政策聯係在一起。有一位詩人給落後國家畫了這樣一幅白描:

宮殿與陋室,筵席與牛槽一一貧困與

驕傲,一概接踵比肩。

這是畸形的,不同於資本主義浪潮模式的發展狀態的真實寫照。正是由於這種狀態的存在,阻礙了低層次國家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甚至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目前看來很少有哪個國家能從一個較低的層次跨到一個較高的層次中去。

把這些失敗與教訓羅列起來,其現實意義遠遠超過了簡單的曆史總結。

一是社會成員的大多數非但沒有從經濟進步中獲得利益,反而更深地陷入了分配不平等的苦難之中 調查表明,在大多數非社會主義集團的低層次國家,當開始出現經濟增長時,最富有的5%人口的收入份額首先大步上升,而最低層次的60%人口的收入則相對地、有時甚至是絕對地下降。人們發現.當增長麵擴及整個社會時,這種現象仍然存在,直到這些國家的人均年收入大致達到400—500美元,情況才稍有改觀。拉美地區的國民收入分配不均和財富日益集中的現象最為普遍:1960-1970年間,拉美地區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到5.6%,但據聯合國拉美經濟委員會估計,拉美70%的人口隻得到全部收入的四分之一,其餘30%的人口則享有全部收入的四分之三。這10年中,總收入共增長25.4006億美元,其中的71%為30%的居民所得,其他70%的居民僅得29%,而最貧困的階層每個人的收入僅增加2美元,上層居民的收入則增加'292美元。如果再加上通貨膨脹的因“素,城鄉勞動者,甚至中小資產階級的實際收入均全麵下降。拉美收入分配的兩極化,造成了社會的極大不安定。就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巴西,當19 77年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4 52美元的時候,占人口5%的富裕階層獲得了國民收入的3896。在工業發達的聖保羅,工人最低月工資僅85美元,貧窮的東北部則隻有58美元,全國約有1千萬人隻能掙得最低工資。近10年來,巴西工人的實際購買力均有下降趨勢。下表列出了非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上的收入分配情況

現在大多數發展經濟學家都承認,且不說收入分配對經濟進步的影響如何,收入分配的極端不平等絕不是社會發展的目的,相反,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解決這一問題。

二是伴隨著無法控製的都市化趨勢,出現了城市內部富裕與貧困,城鄉之間生活水平高低距離不斷加大的現象。低層次國家生活水平差距懸殊,是造成城市惡性膨脹的主要原因。無論如何,城市在飲水、交通、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以及社會心理方麵,都略勝鄉村一籌,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問題是低層次國家的鄉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以後,促使這些城市向病態方向發展——一圈又一圈的貧民窟包圍著現代化的中心城區。貧民窟的擴大比繁榮的中心城區本身的發展更快。聯合國秘書處曾估計,發展中國家城市邊緣的貧民窟人口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加,一般比城市總的人口規模的擴大要快4倍。50—60年代的墨西哥城的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8%,可是棚戶區擴大的速度幾乎是它的10倍。貧民區大體說來並不能享受到現代化城市的種種利益,學校、衛生所、公路、下水道和優雅別致的住宅很少在這裏出現。據調查,在讚比亞首都盧薩卡,從貧民區到最近的衛生所的平均距離是13公裏,貧民區兒童上小學的機會隻有中心城市兒童的六十分之一,貧民區的水源是上千人才有一個公用水龍頭。固然,這些問題是不容易解決的。但正是因為過去沒有努力去解決,才導致了今天的不容易解決。

三是大多數第五層次以下國家(第三、四層次情況特殊,另當別論)生產部門構成很不合理,至今尚停留在西方世界原材料供應國和初級產品出口國的地位,麵向國內市場的那一部分生產能力,又不能提供大部分居民所需要的產品。這個現象雖然主要是由於曆史和環境造成的,但應該知道,這已是低層次國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了。資料表明,一部分低層次國家由於工業生產組織不起來,近幾十年來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在繼續上升,象亞洲的緬甸和非洲的烏幹達就屬此種情況。而在工業內部結構方麵,因為要向西方國家提供礦物原料,故采礦業的比重一般都很大。這樣的國家大約在40個以上。迄今為止,除中東等國家仍然主要生產石油外,南美洲和南部非洲不少國家仍然主要生產金屬原料,中美洲、加勒比和非洲撒哈拉以南不少國家仍然主要生產經濟作物。至於製造業,絕大多數低層次國家隻能創辦一些出口原料的初步加工和紡織、皮革等勞動密集型工業,機器和鋼鐵工業相當落後,大多數還談不上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不僅如此,這些本來就很弱小的工業生產能力,又因為過多注意少數購買力較高的居民的消費需要,相當大的部分用於生產耐用消費品和高檔消費品,而忽視了普遍的、滿足大多數居民需要的日用消費品。據測算,巴西每製造一輛汽車,就相當於花費了可使50人乘坐的公共汽車的生產能力和相當的交通條件,每上市一台電冰箱,就等於減少了建造一所居民區冷凍站的資本和材料。用一個智利經濟學家的話說,拉丁美洲在醫生和醫院方麵每花費l美元,就等於舍棄了100人的保健機會,因為如果將這l美元花費在提供安全飲水上,就能給100人帶來健康。①這不是一個小問題,尤其是對生產能力有限的低層次國家來說是如此。

四是農業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在不少國家,甚至因此而幾次三番造成了政治動亂和社會不安定。低層次國家本來農業生產的底子就十分薄弱,技術水平和耕作方式都很原始,除了勞動和必須的生產資料,幾乎談不上什麼資本投入。獨立以後,在建設工業體係的同時又忽視了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改良,同時,人口又在成倍增加,農業危機便經常地困擾著大多數低層次國家。在南亞和東亞地區,60年代的農業生產每年還平均增長4.7%,而70年代僅增長2.7%;非洲60年代平均增長3.6%.70年代則降為1.4%。在這種很低的增長率之下,,還由於許多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農業生產重點由糧食作物轉向經濟作物,使糧食狀況的惡化更趨嚴重。它們被迫從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大量進口糧食,從而加深了對世界糧食市場的依賴程度。當70年代中期起世界糧價上漲後,大批糧食進口國,尤其是最窮的非洲和南亞國家,由於無力靠外彙進口糧食,遂出現了大規模、大範圍的糧荒和饑饉。低層次國家,主要是第六,第七層次國家,農村的饑餓和營養不良,已成了當前世界經濟中最為嚴重和緊迫的問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在70年代初期.第三世界就有4- 55億人的食物攝取量從長遠講①參見《發達與不發達問題的政治經濟學》不足以維持身體健康。亞洲有3億這樣的人口,而印度兒童有一半以上營養不良。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東、南部地區,70年代和80年代的幾年中,已有幾千萬人死於饑餓。還有更多的農村居民處於半失業狀態,從而也就是處於半饑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