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夏傷於暑,秋必痰瘧。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譯文
夏天為暑邪所傷,秋天必定患痰瘧。
闡釋
暑為夏季的主氣,獨發於夏季,為火熱所化。
《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有:“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說明暑為天地火熱之氣。
傳統醫學認為,暑邪有如下特點: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大至為火生。”《丹溪心法·中暑》曰:“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者,火也。”可見暑為火熱邪氣,其性炎熱而屬陽。故暑邪傷人可出現高熱、煩渴、汗多、小便短赤、脈洪數等一係列火熱炎盛證象。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暑,汗,煩則喘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暑性升散,易傷津耗氣
暑為陽熱之邪,侵犯人體,常致腠理開泄而多汗。《靈樞·歲露論》曰:“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因為膜理開疏,汗出過多,則傷津耗氣。《明醫雜著·暑病證治》說:“若夏月傷暑,發熱,汗大泄,無氣力,脈虛細而遲,此暑傷元氣也。”葉天士《三時伏氣外感篇》和薛生白《濕熱病篇》,均指出“暑熱傷氣”和“暑月熱傷元氣”的致病特點。故傷暑之人常見多汗、身熱、心煩、口渴、氣短、四肢無力、小便短赤等氣津兩傷的證侯。這都是暑性升散,耗氣傷律的特性表現。
暑多挾濕
因夏季氣候炎熱,雨濕充盛,天暑下逼,地濕上蒸,暑濕蒸鬱,故常多暑濕相兼為病。故於暑熱見證同時,可見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悶、泛惡、大便溏滯、苔膩脈儒等證。另外,內濕素盛之體,最易感受暑邪,亦可釀成暑濕相合為患。如《醫門法律·風濕淪》說:“體中多濕之人,最易中暑,兩相感召故也:外暑牽動內濕,二氣交通,因而中暑。”
關於“暑邪”,《內經》還雲:“夏傷於暑,秋必痰瘧。”可見“暑邪”對人體傷害之大,故夏季養生必須注意防暑。
養生之道
在炎熱的夏天,外界的氣溫常常會超過人的體溫,如果在這種狀態下勞動,而散熱器官卻又不夠健全的話,身體便會因為感覺太過於熱而忍受不往,頓時就會覺得頭痛、頭暈、發悶、發熱、兩眼發黑,隨即就會撲倒在地。有這些症狀就表示是中暑了。
中暑可以說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一般來說,必須立刻讓醫生診治,或者送進醫院,但是在醫生尚未到達之前應該及時施以急救。一旦發現中暑的病人,應立即想辦法將他移送到陰涼的地方,解開身上的衣服,並且在他的身體皮膚的表麵抹上一些涼水或是稀釋酒精,如果他仍然能夠喝水的話,就應當給他一杯淡淡的鹽水。如果病患者的呼吸停止了,就應該立即施以人工呼吸急救法。
預防中暑的方法十分簡單,例如對於居屋,應該盡量使溫度減低,並且保持空氣流通。如需在室外工作或者運動,最好選擇早晨或傍晚,在工作或運動了一段時間後,就應該到陰涼的地方歇息一會兒。烈日下作業或行走,要戴帽子以擋住紫外線過度照射。高溫環境中工作要及時飲用鹽開水、涼茶水、酸梅湯之類,以補充體液的消耗,還要補充一些具有清熱解暑的食物、水果、飲料,如西瓜、果汁、粥、銀花露等,或備一些藥物,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液等口服,以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