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義和團血染紫禁城!八強盜蹂躪天安門(7)(3 / 3)

――毀滅掉朝廷支持義和團的證據。這就更加費解。朝廷支持義和團的證據在公開發布的宣戰詔書上,你就是把大使館連人帶建築都炸得灰飛煙滅,那證據也還在呀!哦,明白了,要想得遠一點。一旦戰爭失敗,朝廷會毀滅一切不利於自己的一切證據(後來也果然這樣做了),但如果留下駐京公使們的嘴,那可不好!因此,不如現在就滅了他們。他們死了,還能說話嗎?

總之,使館之戰就這樣開始了,並一直持續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總共圍攻了50多天。於是留下了一個至今也沒爭論清楚的最大的戰爭之謎:在50多天的時間裏,所謂發生在北京的戰爭,就這圍攻使館和圍攻西什庫教堂兩項――這很難說是戰爭,說是屠殺還差不多――然而無論是攻使館還是打教堂,竟然全都沒有攻下來!這簡直不可思議!

那麼,是使館和教堂的武裝力量過於強大嗎?

使館區有:一支450名海軍陸戰隊員組成的持槍衛隊,475名平民(包括12名外交使節),2300名中國教民。

西什庫教堂有:50名士兵,400多名逃難的中國教民,幾名傳教士。

對方的全部武裝力量不過500名士兵,而且很少重武器。

至於中方在北京的武裝力量,還用再說嗎?國防正規軍的武衛五軍,有兩個軍在北京,還有力量更為強大的衛戍部隊――神機營和虎神營,義和團也多被武裝起來,有20多萬人!

如此武裝力量,一個小小的使館區和一個好像甕中之鱉的教堂,要拿下來,簡直就是小意思!竟然在50多天裏攻而不克,戰而無勝――說什麼也說不過去!

那就讓我們看看,這使館之戰,究竟是怎樣的戰鬥。

據說,義和團是圍攻使館的主力。從義和團的宣傳上看,似乎確是如此。

有兩份義和團在攻打使館和教堂的“勸降書”留了下來。是義和團用弓箭射入包圍圈中的。

一書的全文是:

字示天主教民知悉:今天津等處洋人皆已平抄盡淨,汝等守此彈丸之地,內無糧米,外無救兵,汝等識時務者當自出投誠,必不殺害爾等,若能殺一洋人獻首級者,賞銀一百兩;若拿一活者送到本團,賞銀五百兩。指天為誓,厥不失言。若執迷不悟,破巢後被獲之時,雖願投誠,亦盡殺不貸。

另一書的全文是:

你們天主、耶穌教民聽著:汝等外救已絕。勸爾等若將樊國棟(西什庫教堂主教)等洋人交出,凡洋人之財產全分與爾等,若尚執迷不悟,破巢後玉石懼焚。今已鋪成地雷數處,看爾等如何敵禦?!及早回心,免遭不測。本團言出法隨,思之,思之。

看來,先“禮”後兵,進攻使館和教堂,義和團確實是準備賣大力氣的。許多史料也確然記載:進攻時,義和團火攻、炮轟、槍擊,無所不用其極,好像也真的很賣力氣,使我們不得不相信史書上說的:義和團真的很是勇敢。

然而,說歸說,結果在那兒明擺著:所有進攻,俱是無功!

還是看看別的似乎與進攻使館並不相關的史料。一則義和團流入城市後史料分析說:近觀各州縣之義和團民,粗食布衣,尚有樸實耐勞之氣象。京城內各壇之團民,立壇愈多,勒財之法愈奇。有希圖分肥入團者;有與人挾仇借勢報複者;有糊口維艱,入團而要求安飽者;有富豪之人,恐怕遇團民欺訛,自立壇場而謂保家者。

這就是說,義和團進京之後,愛國主義的理想沒樹立得有多高,相反,勒財分肥成了他們的最高信仰。北京大火起處,義和團戰攻卓著的地方,幾乎全是北京的銀行區、商業區,似乎便是明證。懷有如此理想的人,會有什麼可歌可泣的戰鬥力嗎?老實說,無論如何考證,史學家在北京的數萬義和團中,沒發現一個英勇作戰或獻身的典型。

另一份義和團員自己的口述史料,說得更詳細了:

光緒二十五年春後,王慶一開始在他家練義和拳,當時有十幾個人。第二年春,又在俺村教了十幾個徒弟,青包頭,三角旗。官兵來圍王慶一的家,王慶一跑到北京去了。沒有逮住他,就把他叔王十抓去了,先解到景州,後解到故城把他砍了。

王慶一到了北京,因為他武術好,端王府把他封了官。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慶一從北京帶著三百多人回來,這時他自己在本地區還有幾百徒弟,多是景州人。回來後就領人去故城,要故城縣官給他叔披麻戴孝。

後來,縣官花了很多錢,把他叔的屍首用好棺材送回來,這才了事。

就在這一年,棗強縣縣官把王請進城裏,住了二三個月,在城南門插著二杆大旗,上麵寫著:“直隸保定棗強縣五祖神團”。縣官管著他和義和團吃飯。

後來,王慶一又領義和團去北京和洋人打仗,分前後二隊,前隊到了琉璃廠,王慶一還沒走到,北京光緒皇帝早跑了,義和團就回來了。王慶一回來後,不久就去德州和他的徒弟開起慶和棧房多年,後來病死。

一個義和團員,在北京被封了官,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老家報複仇人。至於北京的戰鬥,根本沒參加。而不當義和團以後,立刻有能力和錢財到德州開起“棧房”,做開買賣。這說明了什麼呢?

還有許多史料,證明著動亂期間的北京,許多農民做起了皇帝夢。他們把一堆女人弄到自己身邊,封她們為皇後、妃子,自己竟當起皇上來。如此荒唐事件,發生多起,以至於不得不抓起他們,砍頭示眾。有史家證明,這決不是義和團幹的:根據朝廷的說法,幹這種事情的人,是要反清複明的白蓮教徒。然而,據審訊實錄,上麵並沒有一個所謂白蓮教的字眼!

好啦。讓我們姑且認定:義和團是有理想的,是有戰鬥力的,隻是他們的理想和戰鬥力都用錯了地方。他們燒殺搶掠的本事,比他們攻打使館的本事高多了!

事實上,所謂使館戰鬥,無論中外史料,都證明著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對使館的炮轟,真正的頑強的進攻戰很少,相反,倒是人數不多的使館衛兵一旦反擊,中方的義和團也好,董福祥的甘軍也罷,無不倒戈而逃。

那麼,就說說炮轟。要是真能轟得準,轟得烈,轟了50多天,別說一個小小使館區,就是半個北京城,也能轟得無影無蹤。

有一門炮,在炮轟使館的史料中,被吹得神乎其神。該炮名“紅衣大將軍”,是清朝開國之時,進攻明朝的北京城所用之炮。由於此炮立下過汗馬功勞,清朝開國之後,竟得“大將軍”之封典,每年9月,清軍演習,該炮披上紅衣,進行陣前表演,據說神力無比,無堅不催。有詩記載:

霜天吹角馬如飛,卅二排兵擁繡旗。

殘陽如血月如缺,炮山今日試紅衣。

如此神炮,能轟得月亮殘缺,太陽流血,用來炮轟使館,那結果還用說嗎?不料,竟出現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使該炮在這國家的決定命運的時刻,無所施其威力。

史家已經考證出,這事件,是後人偽造的。但究竟是誰偽造的,至今莫衷一是。

那事件的來龍去脈是:董福祥攻使館不下,忽然想到了“紅衣大將軍”,認為如用此炮轟擊使館,則使館“數鍾之內,必成灰燼”。但要調撥如此重炮,隻有掌握全國兵權的榮祿有此權力。因此,董福祥便去找榮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