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就事論事”,普京上述的許多做法,給俄羅斯是帶來不少好處的。
誠然,普京支持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代價是很高的,確實存在“引狼人室”,加劇未來的中亞和裏海的石油之爭的後顧之憂;但其利益也是明顯的。其一是可以利用此舉調和和緩和同美國和西方的關係,以便用更多的精力同其討論經濟合作的問題;其二是支持美國反恐,打擊塔利班,可以堵美國人的嘴,使美改變對俄國用兵車臣的看法;其三是可以解除俄國南部的安全威脅(2000年,塔利班在外交上承認車臣非法政府,讓其在喀布爾和坎大哈設立領事館)。
再如關閉在越、古的軍事基地、銷毀4000枚左右的核彈頭等,據估計,每年可為俄國省下5億美元左右。這對俄國來說也非小數。
有人認為美俄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的條約是不對等的,似乎讓美國占了便宜。因為美國削減的核彈頭有2400枚是存人武器庫的。普京對此的解釋是“卸下彈藥要比子彈上膛、手扣扳機好得多,安全得多”嘛。這也有一定道理。刀槍人庫總比劍拔弩張要安全些,能走一步是一步。
3、從俄國曆史上看,普京在“911”事件後的外交策略可以看成是俄曆史傳統的延伸,也是俄在當前國際處境下比較正確的選擇。
正如俄國外長伊萬諾夫說的,任何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帶有該國地緣政治狀況、曆史文化特點決定的繼承性。
俄國幾百年來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富國強國之路,但在不同時期、不同的派別有不同的傾向:一種是老子天下第一,“第三羅馬”;另一種是在國際爭鬥中遭受失敗(如在克裏米亞戰爭、日俄戰爭的失敗以及蘇聯的瓦解)之後,承認自己比西方落後,要融入西方,先學人家,再迎頭趕上。正如有的學者所言,這樣一來,就造成一對矛盾:西方既是實現強國夢的榜樣,又是對俄造成威脅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對西方的關係上就是,既要維護民族傳統利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又不要因此刺激自己的西方對手,不要因獨立性過了頭讓人家把自己孤立起來。要在二者之間尋求結合點,找出一個合理的“度”。這當然有相當的難度。近10年來,俄羅斯這隻“雙頭鷹”在外交上東張西望,“東歪西倒”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在找這個“度”。普京似乎在艱難的選擇中找到了這個“度”。也許某些問題上有時“西倒”多了一些,但普京是一個愛國主義者,這一點好像沒有什麼懷疑。他一上台就十分明白地表示,俄國文明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俄國人的目標是“進入歐洲,成為歐洲強國”,而不是成為人家的小夥伴。
4、“9·11”事件之後,俄美、俄西的關係確實有了一定的緩和,但其基本矛盾、利益衝突並無大的改變,因而俄國處理與東西方的關係、與中美的關係的政策,在一定時期內將不會發生重大改變。在一般情況下,隻要俄國執政者保持清醒的頭腦,就不可能走到親西疏東、聯美製華的地步。這是由於俄美基本的利害關係決定的。僅就10年來的事實就可以看到,美國在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現在也許是潛在的)對手,仍然是俄國,起碼在軍事上是這樣。美國一些人把中國當成主要的競爭對手,到底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呢?!美國這些年來實際上奉行的就是弱俄遏俄的方針。這個方針是難以改變的。北約東擴也不會就此止步、更不會回頭。波、匈、捷已加入北約。下一步東擴可能規模更大,波羅的海三國、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也可能加入,甚至還可能有保、羅。北約步步進逼,俄國人經受不了這種刺激。現在北約同俄建立“20國”機製,實際上是在非重大問題上讓俄國參與進來,使俄默認其東擴。俄國隻是北約的“半成員國”。根據理事會細則規定,每個北約成員國如果感到某個議題提上北約——俄羅斯理事會讓俄羅斯知道於本國不利,便有權否決這一議題。在北約東擴問題上,俄羅斯根本就無權加以阻止。
還需要提出的是“9·11”事件之後,由於美國進一步插足中亞,被有人稱之為“新的巴爾幹”、“第二個中東”的這個地區,可能會成為俄美等大國爭奪的新的熱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