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普京“親西”辨析(3 / 3)

蘇聯解體後的最初階段,美國等西方國家實際上是默認中亞地區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但從90年代中期開始,在北約東擴的緊鑼密鼓中,美國從軍事和經濟等方麵加緊向中亞滲透。俄羅斯也從1996年開始加大對中亞國家的外交力度,擴大經貿關係,深化軍事合作,抵製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亞地區的滲透。

俄美等大國對中亞的爭奪的根源,一是由於中亞地處歐亞大陸腹地的重要戰略地位,二是因為中亞國家有十分豐富的油氣資源。油氣主要集中在裏海。其能源開采量僅次於中東和西伯利亞。裏海沿岸除俄、哈、土外,還有伊朗和阿塞拜疆。如果說,圍繞著裏海法律地位如何認定(裏海是湖還是海?是按海麵還是按海底劃分?)主要是沿岸國家之間之爭的話,那麼,圍繞著新管道走向的半字之爭(是“經”過還是“繞”過俄領土?)則主要是俄美之爭。

油氣是支撐當前俄國經濟的重要資源,而美國所需石油一半以上要靠進口。所以油氣之於俄美,都是命脈。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就集中了300多名政府官員和專家研究和製定“裏海戰略”,僅1998年大型研討會就舉行了40次。美俄等大國對中亞的利益之爭無法避免。由於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的國家與俄美的關係親疏有別,使得這種鬥爭不僅將很劇烈,也將是很複雜的。“9·11”事件之後,美國進一步擠進中亞,這將可能成為大國中亞之爭的新階段的起點。自然,鬥爭之中也有協調和合作,比如,5月份俄美峰會上簽署了很被俄羅斯看重的關於能源對話聯合聲明即是一個例證。

5、從我國最為關心的中俄關係來看,“9·11”之後,由於普京外交政策上的某些變化,中俄關係麵臨新的情況,但中美俄“三角關係”並沒有發生重大改變,中俄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看不到發生重大變化的可能。一年多來,這種關係還在充實和發展。正如有的俄國學者所說的,“9·11”事件一年後巳經清楚:俄中關係絲毫不受莫斯科積極參加國際反恐聯盟而出現的俄美接近的影響。比如以往相對落後的經貿關係就巳經發生改變。三年來中俄貿易連續保持增長,2000年貿易總額為80億美元,2001年達到創紀錄的106.7億,2002年上半年雙方貿易額54.5億美元,同比增長18.7%。在經貿關係中,中俄能源領域的互利合作(包括中俄石油管道項目、西氣東輸管道項目等)將進一步發展。中俄軍事合作也在擴大。根據2002年8月初外刊的消息,俄羅斯將向中國出售28架蘇一30MK戰鬥機、8艘裝備有導彈係統的潛水艇、兩艘“現代”級驅逐艦、一批多功能殲擊機、c一300My防空導彈係統等。

為什麼中俄睦鄰友好合作的關係不僅沒有逆轉,而且在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呢?這是因為:

第一,中俄目前這種基本關係是兩國總結了幾十年來,包括蘇聯解體後十年來關係的經驗教訓之後確立下來的,基礎是較牢靠的。

第二,中俄目前這種關係比較符合當今國際關係格局下中俄兩國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中俄雙方都非常需要有和平的國際環境,集中精力搞好本國的經濟和社會建設。在當今的世界,中俄兩國密切合作,才是遏製美國的霸權主義的最重要的力量。任何清醒和明智的俄國政治家都會懂得,也應該懂得,不能為了改善同美國的關係削弱、損害同中國的關係。當前國際關係的邏輯同用冷戰思維觀察問題的頭腦中的邏輯相反,俄羅斯為了改善同西方的關係,加強在西方的地位,應該更加重視發展俄中關係。這個邏輯同樣適用於中國。

第三,中俄目前這種關係,比較符合中俄各自的政治經濟現狀。現實的狀況是,中俄各自對美國、對西方的需要(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超過對對方(俄對中、中對俄)的需要,去年中俄貿易額雖創新高,但隻分別相當於中日、中美貿易額的1/8左右。筆者認為,當今這個世界,許多大國之間的關係中,政治關係、軍事關係仍然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經濟關係當然是基礎,但政治關係也常被置於首位。中俄致力發展經濟關係是對的,目前中俄經貿關係的發展有利於兩國關係基礎的加強。但有時軍事和政治關係重於經濟關係也有其必然性和非常的必要性。即使作為一般道理來說,經濟重於政治,也不等於中美(或俄美)關係應該重要於、優先於、親密於中俄關係。

原載《國際政治研究》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