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對科索沃危機後國際格局和中國內外政策的幾點想法(2 / 3)

科索沃危機的確使人們看到野心勃勃聲稱要領導世界的美國的實力,特別是軍事力量是其他任何單獨一個國家無法相比、難以抗衡和製約的。但這不等於說明世界已經單極化了。歐盟、日本是否完全構成相對獨立於美國的單獨一極,自然可以研究。但它們並不完全聽從美國的領導、當美國的附庸則是毋庸置疑的。它們與美國之間的關係和力量對比各將發生何種變化尚需繼續觀察,至於中國與俄羅斯各自都屬於多極中的獨立的一極,似乎不應有異議。

這裏存在如何看待“極”的問題。第一,成為國際體係中的獨立的一極是要具備一定的基本條件的,即要看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實力、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和作用,是三者的統一。這裏,實力大小是首位的問題,是其國際地位和發揮作用的基礎,但不是惟一的,還要有正確戰略和外交鬥爭藝術。

第二,不能簡單地把地理和物理電磁學中“極”的含義套用到社會科學上,以為凡極必相互排斥、相互對抗,不可能有共處與合作。中、俄與美、歐、日之間,有其矛盾和摩擦、有時甚至有衝突對抗的一麵,但又存在可以互相合作、共處的一麵。

第三,現在各極之間,尤其是美國與其他各極,實力懸殊。但各極的實力從來也不可能是絕對平衡的。美國並非在任何重大的國際問題上都能夠說了算。中、俄等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在有關的重大國際問題上施展影響和製約形勢的發展,製約美國的霸權主義,對世界全局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從戰略上說,多極化發展趨勢的提法也是適宜的。國際格局的定格,國際秩序的形成從來就不是自發的,多極化不會自然而然地到來,而是世界上各種力量鬥爭、協調的結果。獨立於美國一極的其他各極,不可能也不應該在美國實際上沒有、也不可能形成獨家主宰世界、建立穩固的世界霸權的時候宣布世界已經是美國和西方的“一極化”了。如果那樣,那不等於我們主動放下反對霸權主義的旗幟,讓美國“不戰而勝”。不言而喻,正確的戰略必須是建立在對國際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當今的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是不可抗拒的。但由於存在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社會製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國家利益,全球化條件下的國際格局出現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就帶有客觀必然性。全球化+國際政治格局的一極化將是遙遠的將來。即使到了那時,難道這個“一極”就是美國價值觀和西方的社會政治製度嗎?

加強中俄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我國對外政策的一個重點。

我們必須把國際環境、國際格局與我國對內對外的大政方針聯係起來考慮。科索沃危機使我們感受到中國的國際環境是很複雜的,我們麵臨嚴峻的挑戰。我們既要加強國防建設,維護國家安全,保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又要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既要堅持社會主義製度,又要堅持對外開放,同國際社會接軌。美國則要借助“不可阻擋”的全球化潮流,以強大軍事力量和西方價值觀為武器對我國搞“西化”和“分化”,搞垮中國的社會主義。我國將會經常麵臨著這樣的嚴峻的形勢。我們在“硬件”方麵處於劣勢,應該發揮“軟件”方麵(製度、戰略策略、思想文化方麵)的優勢。隻要我們的戰略和政策對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不僅能夠堅持住,而且能夠不斷取得勝利。

在對外政策方麵,正確處理好中俄關係是一個關鍵環節。加強中俄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應該是我國對外政策的一個重點。這是因為:

中俄兩國這種新型的關係是不結盟、不針對第三國的。這種關係不僅不損害、而是有利於各自同其他大國建立良好的雙邊關係。兩年前大國關係曾出現了良性互動的態勢,出現了深刻的調整,啟動和推動了這種調整的一個重要環節和因素便是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建立。中國要同美、日建立較為穩定的良好的雙邊關係,就必須把維護和發展中俄這種新型的關係作為外交工作的重點之一。

筆者所以認為中俄鞏固這種關係是完全有可能的,是基於如下三個理由:

第一,盡管中俄兩國都需要、也可能同西方國家建立良好的關係,盡管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修好、成為八國集團的成員,但北約東擴的勢頭也是不會收斂的。波羅的海沿岸、高加索、中亞,北約將步步向這些地區推進,這是俄國首先麵臨的壓力,俄美之間摩擦、衝突將不斷發生,隨時可能升溫。而中俄之間已不存在大的政治問題,並同時麵臨美國霸權主義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