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日本人培養孩子的方法(7)(2 / 3)

麵對這樣的孩子,麵對有著各種各樣性格的孩子,我們的父母到底應該怎樣和他們相處呢?怎樣在和諧的相處過程中,有意識地開發他們無限的智力呢?

當孩子麵臨這樣一個問題:“樹上有十隻鳥,打掉一隻,還剩幾隻?”時,回答“還剩九隻”的,無疑是個很實在的孩子,卻顯得愚笨;回答“一隻都不剩的”,我們說他聰明;回答“還剩一隻,因為死掉的那隻是孩子,留下的一隻是媽媽”的,我們已能感受到獨特,而回答“現在還有哪棵樹能有10隻鳥呢?”這時,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已不僅僅是特別了。

創造了經濟高速增長奇跡的日本人有一句名言,叫做“世上無難事,隻怕工作狂”。它很好地闡明了敬業與發展、敬業與成功的關係,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學會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所追求的目標中去,願意為所要達到的理想付出代價,那麼在未來的社會裏,他一定是一位健康幸福的有為人士。

不論才幹或學識有多少,缺少熱忱就如同畫餅。反之,即便學識缺少一點,或才幹拙劣一點,隻要肯拚命努力,有強烈的熱情,就能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即使他本人沒有感受到這一份價值,也會像磁鐵吸引許多鐵粉一樣,使許多人深受他的態度所吸引,這樣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幫助。《成功學全書》作者希爾頓博士認為:“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居於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熱忱。沒有熱忱,不論你有多少能力,都發揮不出來。”所以,培養孩子的敬業精神,首要一點就是培養他們對事物的熱忱,無論是對於學習,還是其他微不足道的小事,隻有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在未來社會懂得如何正確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情。

一個熱忱而敬業的人,無論是正在建造房子的泥瓦匠,還是一家跨國公司的總裁;無論是一個掃大街的,還是一個國家的總統,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神聖的天職,並懷著濃厚的興趣,飽滿的熱情甚至是虔誠的心靈。對自己工作敬業的人,無論工作有多大困難,遭遇多少磨難,他們也一樣會不斷努力,絕不輕言放棄。愛默生說:“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件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為熱忱而成功的。”這不僅僅隻是一句單純而美麗的話,而應該是孩子成長與行動的指南。

敬業精神不僅要求我們全身心地投入、積極熱情,而且往往要勇於為事業付出代價,甚至是生命。

孩子想要適應未來,想要在社會中生存得更好,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能夠經受外界環境巨大變化的考驗,在壓力麵前堅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母親要讓孩子清楚: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情。成長往往是與艱難困苦、挫折逆境相伴相生的。即使沒有逆境,母親也應為孩子創造逆境,因為如果你的孩子無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著無法適應未來的社會。在此,你妨給孩子講述美國汽車界巨子艾柯卡的故事。

不管是暫時的挫折還是逆境,都是正常的,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也就沒有成功。然而,今天我們必須換一種全新的觀點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就是“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你或者是幼兒園的阿姨就這樣告訴他們:“失敗是成功之母”,並且還列舉了諸如愛因斯坦、居裏夫人等諸多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政治家經千挫百折才獲得成功的例子作為佐證。於是,在他當時幼小的心靈裏,“失敗隻是有點兒讓人傷心,但並不可怕”的種子紮下了根,並且隨著歲月的沉澱和滋養發了芽、生了根。久而久之,孩子心中就會有一種潛意識:失敗是成功的先兆,隻有挫折才能邁向成功。因而失敗非但不該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反麵實在應該是可喜可賀的,甚至孩子還很可愛地對你浪漫地說:“隻有風雨才能衝洗去掩於我表麵的塵埃,顯露出我的英雄本色。”

於是,他不畏失敗,跌倒後爬起來再勇敢地奮進,而結果卻是悲壯地屢戰屢敗、再屢戰屢敗……這種精神本來是應該鼓勵的,但是否有益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呢?跌倒一次、兩次,你還可以再爬起來,但如果你跌倒一百次以後呢?即便是你仍有勇氣爬起來,相信你的脊梁已經永遠不再挺直。

屢戰屢敗使孩子潛移默化地在失敗和成功的問題上形成了一個心理誤區,存在著一個心理症結。他扭曲了失敗與成功在“成敗乃成功之母”中的“母子”關係,認為“失敗”必然導致“成功”,而沒有去深入想一想“失敗”在這句話中的潛在意義。失敗是成功這母,但並非失敗必是成功之母,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母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