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日本人培養孩子的方法(7)(1 / 3)

直到1937年,奧地利科學家勞倫茨對此重新發生興趣,他在觀察小灰天鵝破殼出生時發現,小灰天鵝第一眼看見什麼動物就把什麼動物當成媽媽。如果出生時老天鵝在跟前,它就跟著老天鵝走;如果是母雞,它就跟著母雞走;而如果孵出時看到的是勞倫茨,就認勞倫茨為媽媽了,於是會跟著勞倫茨而不跟前它們真正的媽媽。勞倫茨去什麼地方,一群搖搖擺擺的小天鵝就在身後跟到什麼地方;他下水遊泳,小天鵝也跳進水裏,並且親親熱熱地啄著他的頭發和胡子……後來,他又發現,如果這些孵出來的動物看到的是活動的雞鴨玩具、風船、小球等,也會跟著這些東西走;一定的聲音也能引起這種現象。例如他在小天鵝破殼而出之前,對著這些蛋喊“來,來”,小天鵝出來後就會跟著他的喊聲一搖一擺地跑來,而不追隨真正的母親……這是一次奇妙的發現,勞倫茨把這種令人感到興奮的現象稱之為印刻現象。通過研究,他進一步發現,印刻現象與普通學習是不同的,其不同點在於:其一,它是隻限於在出生後一個短暫的特定時間才能形成,超過了這一期限就不能形成了,也就是說它存在著一個敏感期。其二,印刻的效果是持久的,印刻現象一經形成就不再改變,具有一種不可逆性,而不像學習那樣常會遺忘等。其三,印刻現象的形成不需要食物等的強化,一次就可形成。其四,各種運動的印刻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小鳥“母親印刻”的敏感期是破殼後的10-16小時,30小時以後,“母親印刻”就建立不起來了。小狗的“母親印刻”是3-7周,錯過了這個時期,這種行為就得不到發展了……拿勞倫茨實驗用的小天鵝來說。如果它認了老天鵝為媽媽,那麼它可以發育出一個良好正常的天鵝。但是,假如小天鵝認了母雞為媽媽,那麼情況是否還是一樣呢?母雞不會下水,小天鵝遊泳的能力是否會消失;母雞不會飛翔,小天鵝飛翔的能力是否會消失?蘇聯科學家恰爾科夫斯基曾把初孵的小雞交給鴨、初生的貓仔交給水獺撫養,結果表明小雞小貓都習慣於水中生活……由此可見,環境對動物習性影響的巨大。

再如,敏感期是一個時期,如小雞母親印刻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後的四天之內,那麼在第一天開啟這個敏感期和在最後時刻開啟這個敏感期,對小雞今後行為的影響是否是一樣的呢?我們猜想可能不是。可以設想,如果小雞某一與母雞關係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後的兩天之前,那麼,第四天認母這一關係便無法確定了。

還有,當完成第一個敏感期時,下一個相關的敏感期便接著到來。應該說它開啟的不是另一個敏感期,而是相關一群特性的敏感期群。敏感期越往後其界限越長,原因就在於敏感期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相互聯係的,是可以以敏感期推動敏感期的。敏感期可以被誘發推動,正如小雞能夠被誘發遊泳一樣。

例如,懷胎的母鼠收集紙片和其他的材料築巢,幼鼠出世後,母鼠便小心翼翼地用嘴把它們銜到窩裏去。普遍的老鼠都會建巢築穴和用嘴搬運,這種情況甚至可以發生在完全隔離狀況下成長起來的老鼠身上。這說明老鼠的行為模式是通過基因遺傳獲得的,無需特殊的學習和經驗。

但是,如果小老鼠出生後,將它飼養在完全隔離的環境中,不讓它們擺弄和搬運任何東西,這樣當這些老鼠懷胎時,即使有了可資利用的材料,它們也不會建造通常的窩,也不像往常一樣銜運幼鼠。它們把材料撒在籠子裏,也將幼鼠到處搬運,在搬運過程中還常常傷害了幼鼠,但從不設法將幼鼠集中於某個巢穴之中。因此,即使是對於建築巢穴和銜運幼鼠的這些一般特征,如果在老鼠的敏感期內沒有建立不斷擺弄東西的敏感,那麼其後的行為也就不複存在了。

因此,盡管初生幼鵝總是跟隨著母鵝,懷胎的母鼠總是為其幼鼠建巢築穴,那是因為它們是按普通習性成長起來的,這種模式不是固有的。研究結果已經表明,幾乎所有的行為模式都是可以通過經驗和學習加以改變的。生物學知識告訴我們,在相應的環境裏,敏感期鏈打開後,會相應出現同另環境裏完全不同特性的敏感期,正所謂“桔生淮南為桔,生淮北則為枳”的現象。

植物、動物尚且如此,人就更是如此了。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就很難在同齡中出類拔萃。

所謂特色,其實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新”,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充分發揮孩子的想像力,讓他們有所創新。

反過來說,要創新,就要有自己的特色,特別是思維要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