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二戰後日本的家庭教育(3)(1 / 3)

從戰後初期開始,日本政府便通過舉辦“母親班”、“雙親班”來彌補戰爭造成的這方麵教育的不足,幾百所短期大學,大量開設這方麵的課程……直到現在,日本已婚婦女參加工作的仍然較少,她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一個和睦的家庭和教育好子女,可以說日本母親對於教育女子所傾注的精力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母親都難以相比的,這些母親在日本甚至有一個專門的名詞——教育母親!

因此,在日本對兒童和母親的關注早已不是教育家的事了,而是全國上下早已形成的一種共識,是全民族發自內心的一種認同。在這裏,我們同樣不想舉出他們的教育家作例子,因為教育家總是站在這種教育運動前列的,我們隻想舉出幾個令人感動的與教育這一職業毫不相關的人士是如何投身這一事業的。

鈴木鎮一,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在這種重視孩子教育的社會環境裏,他最終卻成了一個將自己生命獻給孩子的兒童音樂教育家。他潛心研究出了孩子能力增長的“能力法則”,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才能教育運動”,有30多萬孩子加入到他的音樂教育行列,其中不少孩子成為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直到晚年,他仍在呼籲世界各國建立“育兒國策”,以增進各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

井深大是日本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當他將索尼公司發展成世界一流的大公司後,在鈴木先生的影響下,卻主動讓賢,從事兒童教育研究,創辦幼兒園,撰寫文章呼籲,在幼兒教育的許多方麵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這些見解獲得了廣泛的讚譽,被世界幼兒教育界稱為“井深理論”。

池田大作是日本最大的佛教團體創價學會的領導人,是一位著名的宗教活動家。在我們看來,佛教是清靜無為的,不會對塵世的事情有多少專心,更別說對婦女和孩子有什麼關心了。可就是這樣一位佛教家,寫了許許多多關於母親教育、家庭教育、兒童教育方麵的文章和著作,並且處處閃耀著自己的真知灼見。這些文章和著作甚至成為我在研究母親教育問題時的必讀書。

中鬆義郎是一個愛迪生式的發明大王,到目前為止,他已申請了兩千多項發明專利,並多次獲得世界最高級別的發明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大發家,卻將不少寶貴時間用來研究兒童,並為此撰寫了不少教育孩子方麵的著作。

大關早苗是日本一位普通的美容師,可就是這樣一位極普通的美容師,卻長期思考為什麼東西方的體型不一樣。一次偶然的機緣,她在倫敦看到西方嬰兒采用的是俯臥式睡姿,於是以此為契機潛心研究和比較,最後居然發現出它的種種好處和優點,為此她到處奔波,以向母親們推薦她的發現……山口百惠是我們熟悉的日本影星,然而在她事業的巔峰期,麵對事業和孩子的選擇,她極自然地選擇了相夫教子的母親職責,她的回答是:“如果婚後繼續從影,電影這職業便會讓我身不由己,而且有時還得到外地工作,這樣就必然和家庭分開了,既然這樣又為什麼要結婚呢?……如果婚後繼續工作,二者可能都會半途而廢,既對不起歌迷、影迷,也對不起家庭。”

……

這一時期日本的著名人士,都在他們的回憶錄和自傳中,提起過他們的母親。每當提起“母親”這個偉大的字眼時,他們又都是那麼的動情!

為什麼母親不僅生前而且死後仍對孩子有巨大的精神影響呢?究其原因,在於人是信仰的動物,母親正充當了這種信仰的替代物,正如基督教將主教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一樣,母親在孩子的心中便占據了更高自我的位置,從而能夠給自己提供道義與原則的力量。母親是孩子的上帝。

日本一位著名的造船大王,在母親病故的時候,他隻有三歲,照說,他對母親沒有什麼印象,也談不上有什麼更深的感情。可事實不然,家人經常向他講起母親的往事,讓他逐漸在自己的想象中刻劃出善良、慈愛的母親的鮮明形象,也讓他深深的懂得母親是如何地愛他。就在母親彌留之際,她感到最難過的,不是別的,而是子女們都還沒有長大成人,尤其讓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剛剛三歲的他。當時丈夫、孩子們都圍在她的病床前向她告別,她用目光掃視著周圍,唯獨不見最小的兒子,於是就把目光落在丈夫身上,意思是:“小兒子在哪裏?”保姆把他抱進屋來,這個不懂事的孩子還在咿咿呀呀地笑著。當他看到媽媽那張蒼白的麵孔時,才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母親這時眼裏含著熱淚,艱難地伸出手在他麵前顫抖地劃了一個十字,為他祝福,衷心地祝願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