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會大廈的前世今生(1 / 1)

德國首都柏林,從有所謂“統一門”之稱的勃蘭登堡門往北走,可見橫穿市區的施普雷河形成了一個大河灣。與大河灣相對的,是隔著寬闊的廣場、坐北朝南、氣勢恢弘的新文藝複興風格的德國國會大廈。按照當地的風水之說,德國議會所在的國會大廈正是整個柏林風水的上佳之地。

國會大廈建造於1884~1894年,由於抓住了當時主流的德國樂觀主義精神,它成為在公眾中很有影響力的一個象征,是德國100多年來的曆史見證。

這座著名建築在曆史上曾經數度聲名大噪。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它的大門上被鑲上了“為了德意誌人民”。1918年11月9日,德意誌皇帝退位後,社會民主黨議員謝德曼在大廈的陽台上宣告魏瑪“德意誌共和國”成立。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在這裏發動國會縱火案,燒毀了大廈的主牆體,然後嫁禍於共產國際領導人季米特羅夫,希特勒借機加速了對共產主義分子的迫害,納粹分子掌握政權,登上了曆史舞台。1945年5月,蘇聯紅軍占領國會大廈,紅旗在大廈上空飄揚。

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後,德國政府決定恢複它的政府和國會所在地的地位並進行改造。1992年,國會大廈改造工程進行國際招標。在來自54個國家的800名著名建築師參與的競爭中,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設計的由25根支柱構架的穹頂方案奪標,其設計方案的卓越之處在於對空間的巧妙布局。國會大廈改造工程全部費用將近6億馬克。1999年3月31日,國會大廈重新成為德國議會所在地。

參訪德國議會大廈,有兩點印象特深。

一是在國會大廈與新的辦公區域的連接處,有機地融入了當年二戰的遺跡和史實。當我經過連接處的地下通道,驚異地發現牆壁上似乎嵌入了數塊一人多高的老舊的石頭和混凝土,上麵有龍飛鳳舞的俄文。導遊解釋說,那是當年蘇聯紅軍攻占國會大廈時寫下的革命口號和勝利感言。在特別設計的燈光照射下,我佇立片刻後,禁不住用手觸摸牆體,那一瞬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這個民族對曆史的尊重,感受到了它知錯認罪的誠心。

二是改造後的德國議會大廈是生態環保的典範建築。它的發電采暖設備采用菜子油驅動,過剩的熱量可以儲存於地下400米的地方,到夏天時,被儲存的熱量可用來滿足空調所需。德國奉行的是既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又擴大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的雙戰略,可再生的、環境友好型替代能源地位越來越突出。2007年,可再生能源占到全國總能耗的8.4%、電力消耗的14%,走在世界前列,其風能利用占全球的30%,是“風能世界冠軍”。

國會大廈47米高的圓形穹頂是透明的。英國人諾曼·福斯特的這一設計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是否是因為他的設計理念暗合了德國人對曆史與現實、曆史與未來的態度和取向?

看雅內特·沙揚博士和德國外交部合作編寫的《德國概況》,今日德國的外交原則是“永不再現”、“永不孤行”。“永不再現”,表明德國在曆史的背景條件下決心摒棄過去擴張型的專製政治和軍事權力手段;“永不孤行”,則意味著德國要堅定地融入歐洲,堅持夥伴合作和利益均衡。

相比較而言,德國的國家意圖是透明的,行為是可預期的。祝願它在曆史的經驗和教訓之上成功實施可持續經營的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