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各類食品衛生
考試要點
一、植物性食品衛生
①糧豆的主要衛生問題及預防;
②蔬菜、水果類的主要衛生問題及處理。
二、動物性食品衛生
①肉的腐敗變質;
②常見人畜共患傳染病及其病畜肉處
理;
③常見人畜共患寄生蟲病及其處理;④宰前或死亡原因不明的可疑畜肉處理;
⑤奶類、蛋類的衛生問題。三、加工食品衛生①酒的分類、衛生及管理;②食用油脂的衛生及管理;③罐頭食品的衛生及處理;④調味品的衛生及管理。
①預防生物性汙染應將原糧、成品糧貯存前將水分降至安全線以內,保持糧粒的完整,實行科學的管理措施。
②防止化學性汙染應控製食晶中農藥的殘留量,工業廢水應經過處理才能排放,製定灌溉用水中各種有害化學物質的最高限量,定期測定糧田的汙染程度及農作物的毒物殘留量。
⑨預防有毒植物種子應加強選種、指定並定期檢測糧豆中各種有害植物成分的最高含量,糧食加工時應防止雜質進入。
2.蔬菜、水果類的主要衛生問題及處理
蔬菜、水果類的衛生問題主要有:①人畜糞肥對蔬菜、水果的汙染;②化學性汙染:農藥、工業廢水、其他如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等。
處理措施有:①保存果蔬最適宜的溫度是O℃左右;②既能抑製微生物活動,又可防止果蔬凍結;③應根據果蔬不同種類和品種的特點,建立健全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的合理貯藏條件或冷藏條件;④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60C0一7射線輻照保藏法,此法保藏期長,且對商品質量有一定的改善。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植物性食品衛生
1.糧豆的主要衛生問題及預防
(1)糧豆的主要衛生問題
①生物性汙染:真菌汙染、昆蟲汙染;②化學性汙染:農藥汙染、有害毒物汙染;③有毒植物種子和其他。
(2)預防
二、動物性食品衛生
1.肉的腐敗變質
若宰後畜肉在常溫下存放,使畜肉原有體溫維持較長時間,則其組織酶在無細菌條件下仍然可繼續活動,分解蛋白質、脂肪,使畜肉發生自溶。此時,蛋白質分解產物硫化氫、硫醇與血紅蛋白或肌紅蛋白中的鐵結合,在肌肉的表層和深層形成暗綠色的硫化血紅蛋白,並有肌肉纖維鬆弛現象,影響肉的質量,其中內髒自溶較肌肉快。當變質程度不嚴重時,這種肉必須經高溫處理後才可食用。為防止肉屍發生自溶,宰後的肉屍應即時掛晾降溫或冷藏。
自溶為細菌的侵入繁殖創造了條件,細菌的酶使蛋白質、含氮物質分解,肉的pH值上升,即腐敗過程。腐敗變質肉的主要表現為發黏、發綠、發臭。腐敗肉含有蛋白質和脂肪分解的產物,如吲哚、硫化氫、硫醇、糞臭素、屍胺、醛類、酮類和細菌毒素可使人中毒,已經腐敗變質的肉不允許食用。
2.常見人畜共患傳染病及其病畜肉處理
①炭疽、鼻疽。病畜不準解體,整體化製或深坑加石灰掩埋。
②口蹄疫、豬水皰病。病畜及同群牲畜立即宰割,體溫高的動物,內髒和副產品高溫處理;體溫正常的動物,剔骨的肉及內髒進行後熟無害化處理。
③豬瘟、豬丹毒和豬出血性敗血症。病變輕者24小時內高溫處理,可食用;病變重者做工業用或銷毀。
④結核。病畜個別淋巴結或髒器發現病灶者,隻局部廢棄;全身性結核:消瘦者全部銷毀,無明顯症狀者,隻銷毀病變部分,其餘經高溫處理可食用。
⑤布氏杆菌病。病畜處理:宰殺前後發現的,均應采取高溫處理或鹽醃。
3.常見人畜共患寄生蟲病及其處理
①囊蟲病。病畜的處理:40立方厘米肌肉上囊尾蚴或鈣化蟲體少於3個者,用冷凍或鹽醃,40立方厘米肌肉有4—5個的高溫處理,6個以上者,工業用或銷毀。
②旋毛蟲病。
③病畜處理:高溫處理或銷毀。
4.宰前或死亡原因不明的可疑畜肉處理
①良性肉:食用不限製;②條件可食肉:無害化處理後供食用;③廢棄肉:指患烈性傳染病或嚴重感染囊尾蚴的肉,一律銷毀或化製。
5.奶類、蛋類的衛生問題
奶類、蛋類的衛生問題主要是被微生物汙染,腐敗變質。
蛋類的主要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蒸氣消毒法。
三、加工食品衛生
1.酒的分類、衛生及管理
(1)酒的分類
蒸餾酒、發酵酒、配製酒。
(2)各類酒的衛生及管理
①蒸餾酒,可能含有甲醇、雜醇油、醛類、氫氰酸、鉛及其他的金屬。
②發酵酒,原料中所有成分保留在酒中,可能有真菌汙染,酒精度低,細菌可繁殖。
③配製酒,衛生問題較多。
2.食用油脂的衛生及管理
(1)油脂酸敗
油脂酸敗的原因:油脂酸敗的程度與紫外線、氧、油脂中的水分和組織殘渣以及微生物汙染等各種因素有關,也與油脂本身的不飽和程度有關。
鑒定油脂酸敗常用的指標有酸價、過氧化值、羰基價、丙二醛含量等。
防止油脂酸敗的措施有:①確保油脂純度。②油脂保存在適宜條件下,存放在密封、隔氧和遮光的環境,加工中避免金屬離子的汙染。③應用抗氧化劑。
(2)油脂汙染
油脂汙染源有黃曲黴毒素、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等。
3.罐頭食品的衛生及處理
(1)滅菌
應在35~39℃保溫觀察7天,發現產氣膨脹的“胖聽”,應剔除。
(2)處理
①生物性變質的應廢棄;②化學性變質,低酸度和肉類罐頭應廢棄,不允許銷售,水果罐頭可限期銷售;③物理性變質可進行一次7天37℃的保溫實驗,如果“胖聽”消失,可食用。
4.調味品的衛生及管理
(1)醬油的衛生及管理
醬油的衛生及管理應注意以下幾方麵l①原料的衛生及管理;②添加劑的衛生及管理;③人工發酵醬油的曲黴菌種管理;④醬油的消毒;⑤醬油中的食鹽濃度;⑥醬油中的總酸。
(2)食醋的衛生及管理
食醋因具一定的酸度(3%一5%),對不耐酸的細菌有一定的殺菌能力。但生產過程可汙染醋虱和醋鰻,耐酸黴菌也可在醋中生長而形成黴膜,故食醋常添加防腐劑。
食醋生產的衛生及管理應注意原料、酵發菌種、容器與包裝幾大方麵的問題。
第九單元 食物中毒及其預防
考試要點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基本概念。
①食源性疾病與食物巾毒;
②食物中毒的概念;
③食物中毒的分類;
④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學特點。
二、細菌性食物中毒
①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學特點、發生原因與中毒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