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勞動的作業能力存在著極大的個體差異,故對其作業能力的變動就難以確切地描述。
2.作業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影響作業能力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社會因素如社會製度;勞動者對工作的態度、情緒和意誌等心理因素;體力勞動作業能力與身材、年齡、性別、健康和營養狀況等有關;工作場所的環境因素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作業能力;生產設備與工具;勞動強度與勞動時間;勞動組織與勞動製度;鍛煉與練習能使機體形成鞏固的連鎖條件反射一動力定型;疲勞。
第三單元 人類工效學原理與應用
考試要點
一、作業過程的生物力學
①肌肉骨骼的力學特性。
②合理用力;
二、人體測量與應用
①人體測量類型及方法0②人體測量數據的應用5③影響人體尺寸的因素。
三、機器和作業環境
①機器和工具;
②作業環境與工作效率。
四、勞動過程中有關痰病及其預防
①強製體位引起的疾患;
②個別器官緊張所致疾患;
③壓迫及磨擦引起的疾患;
④預防措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作業過程的生物力學
1.肌肉骨骼的力學特性
①肌肉的力學特性:勞動時肌肉做功的效率與負荷大小有關。
②骨及軟骨的力學特性: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持、運動和保護。軟骨具有較好的彈性和韌性。長骨的軟骨具有吸收衝擊能量和承受負荷的作用,關節軟骨具有特殊的潤滑功能,對運動十分有利。骨間連接稱為關節,關節的運動方式是運動。
2.合理用力
①重心:在勞動時應盡可能使物體的重心靠近人體,使人體重心保持平衡,並使人體各部分的重心盡量靠近支撐點,以便提高做功效率。
②姿勢:勞動時的姿勢最常見的是站姿和坐姿。站立狀態下人體運動比較靈活,也便於用力。坐姿時身體比較穩定,適合於從事精細作業。站姿或坐姿工作,都存在一些不利於健康的因素。
③對稱用力:勞動過程中要注意力的對稱,以保持身體的平衡與穩定。
人類工效學是一門涉及在運用工藝學設計勞動場所、生產設備、機器、工具和工作任務與工序時,要與人體解剖結構、生理功能、生物力學原理和心理學的知覺與行為特點等相一致的應用學科;它著重研究人—機一環境係統中的三個基本過程,即信息接收、作出決定和采取行動;其目的在於創造安全、舒適的勞動條件,保護和促進勞動者身心健康,提高勞動生產率。
二、人體測量與應用
1.人體測量類型及方法
(1)人體測量類型
人體測量通常分為靜態測量和動態測量。靜態測量是測量人體各部分的固定尺寸。動態測量則測量人體或某一部分空間運動尺寸,即活動範圍,同時還要測量適宜的範圍。
(2)人體測量方法
最常用的人體測量方法為馬丁法。
2.人體測量數據的應用
進行機器、工具、作業場所等設計要參照人體尺寸進行。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方法。最常用的設計方法是使機器設備或工具適合於90%的人。
注意事項:使用人體測量數據進行設計時,需考慮年齡、性別、種族等各種影響因素,還要根據實際需要增加修正量。
3.影響人體尺寸的因素
人體尺寸在成年以前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性和女性的人體尺寸數據存在明顯差別。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人體尺寸也有較大差別。
三、機器和作業環境
1.機器和工具
在人~機係統中,人和機器具有不同的特征,要有合理的分工才能保證生產的運行和人體健康。因此,應盡可能使顯示器和控製器適合於人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特點。
①顯示器:人一機係統中,用來向人表達機械性能和狀態的部分稱為顯示器,包括各種儀表、指示燈、信號發生器等。
⑦控製器:控製器是操作者用以改變機械運動狀態的裝置或部件,常見的有開關、按鈕、旋鈕、駕駛盤、操縱杆和閘把等。
③工具:工具的設計和選擇應使其外形、尺寸、重量等符合人體尺寸和人的解剖及生理特點。
2.作業環境與工作效率
工效學重點研究如何創造良好、舒適的作業環境。
①氣溫:人體對溫度的感覺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年齡、性別、健康狀況、著裝情況和勞動強度等。至適溫度的研究旨在使絕大多數人感到舒適。
②噪聲:在一定強度的噪聲環境裏,人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嚴重時可以出現煩躁、反應遲鈍等,既影響作業效率,也可以造成差錯事故。
③照明:人的信息有80%是通過視覺獲得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合適的照明條件有利於保證獲得信息的準確性和提高獲取速度。
④顏色:顏色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也稱色彩。顏色可以幫助作業人員提高人對信號或標誌的辨別速度,進行正確的觀察和識別,減少操作錯誤。顏色對人的心理可以產生一定影響,使人產生某種感情或引起情緒變化。
四、勞動過程中有關疾病及其預防
1.強製體位引起的疾患
(1)肌肉骨骼損傷
肌肉骨骼損傷是一種常見的工作有關疾病,影響範圍很廣,在各種行業都可以發生。
下背痛是肌肉骨骼損傷中最常見的一種職業性下背痛主要有三種類型:①腰功能不全;②腰痛;③坐骨神經痛。
頸、肩、腕損傷主要見於坐姿作業,常見的職業活動有鍵盤操作、流水線生產、手工製作、音樂工作者等。頸、肩、腕損傷主要表現為疼痛、肌張力減弱、感覺過敏或麻木、活動受限等。
(2)下肢靜脈曲張
由於勞動引起的下肢靜脈曲張多見於長期站立或行走的作業,如果站立的同時還需要負重,則發生這種疾患的機會更多。本病隨工齡延長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常見部位在小腿內上處。
(3)扁平腳
腳部長期承受較大負荷,可以使脛部肌肉過勞,韌帶拉長、鬆弛,導致扁平腳。青少年發生和發展均較快。
(4)腹疝
腹疝多見於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者,由於負重,使腹肌緊張,腹內壓升高,久之可形成腹疝,青少年從事重體力勞動更容易發生這種疾病。其中臍疝和腹股溝疝比較常見,其次是股疝。
2.個別器官緊張所致疾患
個別器官緊張所致疾患有:視覺器官緊張所致疾患、發音器官過度緊張所致疾患。
3.壓迫及磨擦引起的疾患
壓迫及磨擦引起的疾患有:胼胝滑囊炎、掌攣縮病。
4.預防措施
預防措施有:流行病學及工效學調查分析;采取正確的作業姿勢;改善人一機界麵;減少負重作業;減少壓迫和摩擦;作業人員的選擇與培訓;工間休息;加強勞動組織;改善作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