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強度作業時氧需超過了氧上限,即在氧債大量蓄積條件下作業,一般隻能持續數分鍾至十餘分鍾。

極大強度作業是完全在無氧條件下的作業,氧債幾乎等於氧需,隻能持續很短時間,一般不超過2分鍾。

我國l983年頒布的《體力勞動強度分級》標準是根據勞動時間率與8小時工作日能量代謝率求出勞動強度指數,按勞動強度指數把勞動強度分為4組。

2。體力勞動時機體的調節與適應

(1)神經係統

勞動時的每一動作,既取決於中樞神經係統的調節作用,又取決於從機體內外感受器所傳人的多種神經衝動,在大腦皮層內進行綜合分析,形成一時性共濟聯係,以調節各器官係統適應作業活動的需要,維持機體與環境的平衡。長期從事某一作業活動,通過複合條件反射逐漸形成該項作業的動力定型,使各器官係統相互配合得更為協調、反應更加迅速、能耗較少,效率提高。

(2)心血管係統

①心率:作業時心排出量增加,無鍛煉的人主要靠心跳頻率的增加;有鍛煉的人則主要靠每搏輸出量的增加。當心率未超過其安靜時的40次時,則能勝任該項工作。作業停止後,心率可在幾秒至l5秒後即迅速減少,然後緩慢降至原水平。

②血壓:作業時收縮壓即上升,舒張壓不變或稍上升,致使脈壓變大。

③血液再分配:體力勞動時,通過神經反射使內髒、皮膚等處的小動脈收縮,而代謝產物乳酸和C02卻使供應肌肉的小動脈擴張,使流人肌肉和心肌的血液量大增,腦則維持不變或稍增多,而內髒、腎、皮膚、骨等減少。

(3)呼吸係統

作業時,肺通氣量可隨體力勞動強度而增加,有鍛煉者主要靠增加肺活量來適應,無鍛煉者則靠增加呼吸次數來維持。決定氧上。限的主要因素是心血管係統的功能。

(4)排泄係統

①腎髒:體力勞動使尿量減少50%一90%,尿液成分的變動較大。

②汗腺:排汗增加,具有調節體溫與排泄的雙重功能。

(5)體溫

體溫有所上升,以利於全身各器官係統活動的進行,但不應超過安靜時的l℃。

二、腦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

1.腦力勞動內容與生理特點

一般認為凡以腦力活動為主的作業即為腦力勞動,也叫信息性勞動,其特點在於通過感覺器官感受信息,經中樞神經係統加工處理信息,然後經多種形式轉化和輸出信息。

腦的氧代謝較其他器官高,安靜時為等量肌肉需氧量的15.20倍。即使是最緊張的腦力勞動,全身能消耗量的增高也不致超過基礎代謝的10%。腦細胞活動的能量90%是靠葡萄糖氧化磷酸化來提供,因此,腦組織對缺氧、缺血非常敏感。

2.腦力勞動的職業衛生要求

①一般職業衛生要求:可從勞動者、勞動工具、工作任務、工作環境和工作組織製度等方麵來考慮對腦力勞動的職業衛生要求。例如,采光與照度、室內氣溫、信息的質量、工作桌椅和空間等。

②信息剩餘度:是指信號所攜帶的實際信息量低於它可能攜帶的最大信息量的程度。多餘的信息使操作者能夠交叉地檢查和確認信息,保證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另一方麵,信息過多可使人分心並增加腦力勞動的負荷。應根據作業需求,保持適量的剩餘信息。

三、作業類型與勞動負荷評價

1.勞動和作業類型

(1)勞動類型

根據勞動任務要求人做些什麼,累及哪些器官或者功能,區分為肌力式勞動、運動式勞動、反應式勞動、綜合式勞動及創造式勞動。

(2)作業類型

靜態作業是主要依靠肌肉等長性收縮來維持體位,使軀體和四肢關節保持不動時所進行的作業。靜態作業的特征是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但卻很容易疲勞。

動態作業則主要靠肌肉的等張性收縮運用關節的活動來進行的作業。

反複性作業又稱輕動態作業,參與作業的是一組或多組小肌群,其量少於全身肌肉總量的l/7,肌肉收縮頻率高於15次/分鍾。

2.勞動負荷評價

勞動負荷評價的指標如下:

①勞動能量代謝率:它是勞動生理學上傳統的勞動負荷測定指標,可以間接或直接法測定能量代謝。

②心率:也是一項傳統的指標,適宜反映動態體力勞動的應激程度,也可用於評價小肌群參與的勞動,甚至腦力勞動。

③肌電圖:以肌電圖法測得的肌電電壓稱為肌電活性,常用的表示單位有幅度、頻率及肌肉最大隨意收縮百分比,可用於靜態和動態作業的勞動負荷評價。

④心率變異性:反映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對心髒活動的調控關係。心率在正常情況下存在一定程度的變異,有時可達10.15次,分鍾。若將注意力集中到某項感覺運動式工作上,作業者的心率變異性則下降,且隨負荷增加,變異性趨於消失。

⑤腦誘發電位:某散在的刺激事件可在腦引起一個短暫的喚起反應,它表現為來自大腦皮層的一係列電壓波動,也可用事件發生後反應的最短潛伏期來表示。

四、職業心理適應

1.作業時理變動

勞動心理學研究人的勞動行為,力求了解勞動者對工作不滿意或動機激勵不足的原因,並通過組織和人事上的措旌來改善它。

①緊張因素:能使勞動者產生心理緊張的環境事件或條件。

②緊張:是在客觀需求與主觀反應能力之間的一種不平衡,可引起許多功能性紊亂。

③緊張反應:指緊張引起的短期生理、心理或行為表現。

2.勞動場所中的緊張因素

勞動場所能引起職業性緊張的因素有:①工作組織上的緊張因素包括工作時數與進度不當和工作的客觀整體結構上存在問題;②工作量上的緊張因素包括超負荷、質量上負荷不足和缺乏控製;③勞動生涯中的變動和長期不變動;④勞動條件差;⑤組織關係上職責不明、所負責任重大、上下為難、存在競爭與對抗等;⑥個人性格、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都可影響個體對職業性緊張因素的易感性。

3.緊張反應的表現

①心理上的反應如不滿意、不適感、疲倦感等;

②生理上的反應如短期性神經內分泌反應造成的血壓升高和心率加快;

③在行為上的表現可為酗酒、依賴藥物、怠工等有害的個人行為。

五、作業能力

勞動者在從事某項勞動的過程中,完成該項工作的能力稱為作業能力。

1.作業能力的動態變動

體力勞動作業能力可通過在單位時間完成產品的質和量評價,還可通過勞動者的某些生理指標來衡量。一般而言,工作日開始時效率較低。其後,動作逐漸加快且更為準確,工作效率不斷上升,持續1.2小時,稱工作入門期。作業能力達到最高水平時,即進入穩定期,維持1小時左右,此期各項指標變動不大。隨後,即轉入疲勞期,出現勞累感;操作活動的速度和準確性下降,產量減少和廢次品增多。午餐後,又重複午前的三階段。但一、二階段較短,第三階段則出現得較早。在工作日快結束時,工作效率有時一度增高,這與情緒激發有關,稱終末激發,但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