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緒論
考試要點
一、研究對象與任務
①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概念;
②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的基本任務;
③勞動條件。
二、職業性有害因素與職業性損害
①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分類;
②職業病、工作有關疾病和職業特征。
三、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和特點
①發生職業性疾患所應具備的作用條件;
②個體危險因素和高危人群;
③職業病的特點。
四、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工作
①三級預防原則;
②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工作內容。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研究對象與任務
1.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概念
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也可稱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預防醫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旨在研究勞動條件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善勞動條件,創造安全、衛生、滿意和高效的作業環境,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生活質量。
2.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的基本任務
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的首要任務是識別、評價、預測和控製不良勞動條件中存在的職業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對勞動者健康的損害;其次,是對職業性損害的受罹者進行早期檢測、診斷和處理,促使其盡早康複。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逐步認識到,廣義的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還應考慮職業性因素與非職業性因素的聯合作用,從而采取綜合幹預措施,保護和促進勞動者的健康。
3.勞動條件
勞動條件包括生產工藝過程、勞動過程、生產環境三個方麵。生產工藝過程往往隨著生產設備、使用原材料和生產工藝的變化而改變。勞動過程是生產工藝過程中的勞動組織、操作體位和方式以及體力和腦力勞動的比例關係。生產環境即生產作業環境。
二、職業性有害因素與職業性損害
1.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分類
職業性有害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三類。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又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職業病、工作有關疾病和職業特征
職業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種職業性損害,包括工傷和職業性疾患。職業性疾患包括職業病和工作有關疾病(又稱職業性多發病)兩大類。
(1)職業病
當職業性有害因素作用於人體的強度與時間超過一定限度時,人體不能代償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病理改變,從而出現相應的臨床征象,影響勞動能力,這類疾病通稱為職業病。醫學上所指職業病是泛指職業有害因素引起的特定疾病,立法意義上指政府所規定的法定職業病。
(2)工作有關疾病
工作有關疾病具有三層意義:職業因素是該病發生和發展中的許多因素之一,但不是惟一的直接的病因;職業因素影響了健康,從而促使潛在的疾病顯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程;通過改善工作條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製或緩解。常見的有礦工中的消化性潰瘍,建築工中的肌肉骨骼疾病。
(3)職業特征
強度較輕的職業性有害因素,有時雖不致引起病理性損害,但可產生體表的某些改變,如皮膚色素增加等。這些改變尚在生理範圍之內,故可視為機體的一種代償或適應性變化,通稱為職業特征。
三、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和特點
1.發生職業性疾患所應具備的作用條件
發生職業性疾患所應具備的作用條件有:接觸機會;接觸方式;接觸時間;每次或總接觸的強度。
2.個體危險因素和高危人群
在個體感受性、年齡、性別和遺傳方麵對職業性有害因素敏感的個體易受職業有害因素的危害,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長期攝取不合理膳食、吸煙、過度飲酒、缺乏鍛煉和過度精神緊張,均能增加職業性損害程度。這兩類因素統稱個體危險因素。具有這些因素者易引起職業性損害或使之加重,故稱為高危人群。
3.職業病的特點
①病因明確;
②病因大多是可檢測和識別的,具有劑量反應關係;在接觸同一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數量的發病,很少隻出現個別病人;
③如能早期診斷、及時處理、預後較好。
四、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工作
1.三級預防原則
第一級預防,是使勞動者盡可能不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
第二級預防為早期發現病損,采取補救措施。
第三級預防是對已得病者作出正確診斷,及時處理。
2.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工作內容
①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②接觸有害物質人員的健康監護;③職業流行病學調查;④勞動衛生監督;⑤人員培訓和宣傳教育。
第二單元 勞動過程的生理與心理
考試要點
一、體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
①體力勞動時的能量代謝;
②體力勞動時機體的調節與適應;
二、腦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
①腦力勞動內容與生理特點;
②腦力勞動的職業衛生要求。
三、作業類型與勞動負荷評價
①勞動和作業類型;
②勞動負荷評價。
四、職業心理適應
①作業時心理變動;
②勞動場所中的緊張因素;
③緊張反應的表現。
五、作業能力
①作業能力的動態變動;
②作業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體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
1.體力勞動時的能量代謝
(1)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
供給肌肉收縮與鬆弛活動的能量,首先。
是由肌肉細胞中的三磷酸腺苷迅速分解提供並由磷酸肌酸及時分解補充,此為ATP—CP係列。
在中等強度肌肉活動時,ATP中速分解,糖和脂肪通過氧化磷酸化過程提供能量來合成ATP,該過程需要氧的參與才能進行,故叫需氧係列。
在大強度活動時,ATP分解非常迅速,隻能靠無氧糖酵解產生乳酸的方式來提供能量,此為乳酸係列。
(2)勞動時的氧消耗
勞動時人體所需要的氧量取決於勞動強度;強度愈大,需氧量也愈多。成年人的血液在1分鍾內能供應的最大氧量即氧上限一般不超過3L在作業開始2—3分鍾內,呼吸和循環係統的活動尚不能滿足氧需,肌肉活動所需的能量是在缺氧條件下產生。氧需和實際供氧不足的量叫氧債。
當呼吸和循環係統的活動逐漸加強後的供應得到滿足,即進入穩定狀態下工作,這樣作業一般能維持較長的時間。若勞動強度較大,氧需超過氧上限則作業就不能持久。作業停止後的一段時間內,機體仍需消耗較安靜時為多的氧以償清氧債。
(3)作業的能消耗量與勞動強度分級
用能消耗量來劃分勞動強度的大小,隻適用於以體力勞動為主的作業,中等強度作業時,氧需不超過氧上限,即在穩定狀態下進行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