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係
1.健康效應譜
當環境變異或環境有害因素作用於人群時,由於人群中各個個體暴露劑量水平、暴露時間存在著差異,個體在年齡、性別、體質狀況(健康和疾病)以及對該有害因素的遺傳易感性不同,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反應。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表現出對環境汙染物負荷增加,並未發生生理功能改變,屬於正常生理調節範圍;有些人則處於生理代償狀態,機體還可能保持著相對穩定,暫時並不出現臨床症狀;如停止與有害因素的接觸,機體可能向著健康的方向恢複;如果環境有害因素繼續作用,代償功能出現障礙,機體則向病理狀態發展而出現疾病的症狀和體征,這部分人在總居民人數中隻是少數;而更少的人因病理反應的發展而死亡。人群對環境有害因素不同反應的分布模式類似於金字塔形,構成了人群金字塔形健康效應譜。
2.敏感人群
易受環境因素損害的那部分人群稱為敏感人群。在同一汙染環境中,敏感人群比正常人群出現健康危害更為敏感而強烈。長期以來人們注意到在健康狀況、年齡、生活條件、營養狀況大體相似的普通健康人群中,對環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應仍有明顯差異,既使在相同環境暴露條件下(相同暴露物質、劑量及時間)也是如此,這種現象通常稱為個體差異。根據現有的研究表明,造成這種易感性差異的原因是由於機體中環境應答基因的多態性所致。
三、環境汙染與健康
1.急性中毒
大量的環境汙染物短時間內進入機體可引起急性中毒。如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和印度博帕爾毒氣泄露事件。
2.慢性危害
慢性危害是由於毒物本身在體內的蓄積或由於毒物對機體微小損害的逐次累積所致。如大氣汙染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對感染的敏感性增加,以及一般健康狀況低下等。
3.致癌作用
常見的如大氣中的致癌性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等汙染物與腫瘤、水中有機汙染物與肝癌等腫瘤。
4.致畸作用
環境汙染物可影響生物體的遺傳性質,使遺傳性狀產生突變。如在日本烷基汞化合物引起的胎兒性水俁病事件、美國在越南戰爭期間使用的落葉劑2,4,5一涕引起的新生兒畸形等、美國的氟化物汙染引起兒童先天愚型、氯乙烯引起的致畸胎作用。
四、環境與健康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可分為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和實驗研究方法兩類。
1.環境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環境流行病學是研究環境性疾病在不同吮間、空間與人間的分布,分析影響分布的因素,從中探討環境汙染對人群健康影響關係。由於環境與健康關係的複雜性,使得環境流行病學研究具有多因素、弱效應、非特異性和潛隱期的特點。潛隱期是指從環境產生汙染到人群某些危害效應尤其是臨床改變的出現,往往需要一段時間。
2.環境毒理學研究方法
研究環境中汙染物對機體的危害作用時應用最廣泛的是各種環境毒理學方法。它涉及到生態毒理學和水生毒理學領域。
第三單元 大氣衛生
考試要點
①大氣垂直結構與物理性狀;
②大氣汙染及大氣汙染物的轉歸;
③大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④大氣中主要汙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
響;
⑤大氣衛生標準和大氣質量標準;
⑥大氣汙染對健康影響的調查和監測。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1.大氣垂直結構與物理性狀
(1)對流層和平流層的衛生學意義
大氣圈按氣溫的垂直變化特點可分為5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執層和外大氣對流層:該層最靠近地表,且密度最大。該層的厚度隨緯度和大氣溫度增加而減少。在赤道處最大,為l6km,兩極最小,為8km。夏季較厚,冬季較薄。該層的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此現象稱為氣溫遞減。高度每增加100m,氣溫下降的度數稱為氣溫垂直遞減率(7)。通常氣溫垂直遞減率為O.65℃,100m。該層空氣占大氣圈空氣總重量的3/4以上。主要的氣象變化和絕大多數大氣汙染物的活動都發生在此層,其與人類生命活動關係最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