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神障礙的症狀學

①症狀學概述;

②認知障礙;

③情感障礙;

④意誌、行為障礙;

⑤智能障礙;

⑥自知力的定義和在診斷中的意義。

四、精神障礙的檢查與診斷

①病史采集的原則和內容;

②精神檢查的原則和內容。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精神疾病概述、

1.精神疾病的概念

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機能發生紊亂,導致認識、思維、情感、意誌、行為等精神活動異常的疾病稱為精神疾病。它主要包括精神病、神經症、精神發育遲滯及人格障礙。

2.精神病學的任務

精神病學是臨床醫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以研究各種精神疾病的病因、發病機製、臨床表現、病程轉歸、診斷、治療和預防為目的的一門科學。

二、現代精神病學的進展概況

1.生物精神病學的進展

20世紀50年代起,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使學者們能深入到神經的細胞膜、氨基酸、酶、受體等分子結構來研究腦功能,使相應的生理、生化、內分泌、免疫、藥理及遺傳等學科也有快速發展。20世紀60年代臨床精神病學在疾病的精神症狀標準化評定、分類及診斷標準等範疇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分子遺傳學和腦的影像技術的新發展,使生物精神病學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2.精神衛生的任務

改變精神病管理模式,使原先封閉式向開放式管理變革;使用有效的精神藥物,提高控製精神症狀水平和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注重精神病院內的社會生活和環境,加強有組織的文體活動和工娛勞動等。因地製宜地創造家庭病房、康複站、福利工廠和基層保健係統形成醫療、康複、培訓和就業的係列體係,密切患者與家庭成員和社會的接觸、改善生活作息環境及實行開放管理,提供院外服務、持續服務和康複服務,以求鞏固療效、減少複發及有利於病人的社會康複,使精神病康複事業向社會辦、社會管轉變。

3.心理社會因素與心身健康

(1)人格

人格障礙本身就是一種精神障礙。人格不健全者容易患精神障礙。

(2)應激

應激一般隻是精神障礙的誘因,隻有在很少的情況下(如急性應激障礙)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三、精神障礙的症狀學

1.症狀學概述

觀察和探索症狀的表現、起因、症狀相互間的關係、症狀對診斷的意義等是精神障礙的症狀學,又稱精神病理學。

2.認知障礙

①錯覺:為對客觀事物歪曲的知覺。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暗示和期待的心理狀態下可產生錯覺,經驗證後可以糾正和消除。臨床上多見錯聽和錯視。

②非幻覺性知覺障礙:臨床多見,但無診斷的特征性意義。它指病人感知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身,但對其個別屬性的感知發生障礙。常見:視物變形症;空間知覺障礙;非真實感;人格解體;時間知覺的改變。

③幻覺:是一種虛幻的知覺體驗。即在沒有現實刺激作用於感官時的知覺體驗。幻覺是精神科臨床常見而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狀。

根據其所涉及的感官分為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內髒性幻覺。按幻覺體驗的來源分為真性幻覺和假性幻覺。按幻覺產生的條件可分為功能性幻覺、反射性幻覺和暗示性幻覺。

幻覺為一常見精神病性症狀,多見於腦器質性精神障礙,酒、藥依賴者,癲癇,以及急慢性精神病。意識障礙譫妄狀態時可出現豐富、生動的幻覺。同時也可見於各種中毒狀態。叉如入睡前與醒覺初以及處於特殊情緒狀態,如居喪、恐懼、期待和暗示均容易出現幻覺。

④妄想。

a.妄想是一種在病理基礎上產生的歪曲的信念。發生在意識清晰的情況下,是病態推理和判斷的結果。

b.妄想的臨床表現:妄想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妄想的特點為突然發生,內容不可理解,妄想與其他心理活動和症狀之間缺乏任何發生上的聯係,包括突發妄想;妄想知覺;妄想心境或妄想氣氛。原發性妄想對精神分裂症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繼發性妄想是發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礎上的妄想,如繼發於錯覺、幻覺、情緒低落或高漲;亦可繼發於某種期待心理或心因性障礙基礎上。見於多種精神疾病。

3.情感障礙

常見的情感障礙包括以下內容:

①情感高漲:情感活動明顯增強,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病態喜悅,有與環境不相符的過分的愉快、歡樂。多見於躁狂症。

②情感低落:是負性情緒的增強,輕者表現情緒低落、憂心忡忡、愁眉不展、唉聲歎氣。重者抑鬱沮喪、悲觀絕望,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毫無生趣,有度日如年之感。多見於抑鬱狀態。

③焦慮:過分擔心發生威脅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後果的心境。病人表現為緊張恐懼,顧慮重重,認為病情嚴重無法治療,或認為問題複雜無法解決,以致措手頓足,坐臥不安若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多見於焦慮性神經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礙。

④情感脆弱:在外界輕微刺激下甚至無明鯴的外界因素影響下,病人情緒容易引起波動,感動得傷心流淚或興奮激動。常見於腦動脈硬化性精神病、癔症、神經衰弱。

⑤情感淡漠:這是情感活動減退的表現。病人對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應情感反應。嚴重時對個人生活漠不關心。可見於慢性精神分裂症和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4.意誌、行為障礙

(1)意誌障礙

①意誌增強:與其他精神症狀密切相連,如在被害妄想的支配下出現不斷告狀,雖反複受阻,但仍然決心不變。

②意誌減退:個體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日常活動沒有目標,表現為生活和工作的懶散,對任何活動都缺乏動機和要求。意誌減退屬於陰性症狀之一。

(2)行為障礙

行為障礙有: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不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木僵;緘默症;違拗症;刻板動作;模仿動作;作態等幾種形式。

5.智能障礙

智能障礙可分為精神發育遲滯及癡呆兩大類型。

(1)精神發育遲滯

是指先天或圍生期或在生長發育成熟以前(18歲以前),大腦的發育由於各種致病因素,如遺傳、感染、中毒、頭部外傷、內分泌異常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腦發育不良或受阻礙,智能發育停留在一定的階段。隨著年齡增長其智能明顯低於正常的同齡兒童。

(2)癡呆

是一種綜合征,涉及各種高級皮質功能損害,包括記憶、智能和人格的受損。其發生具有器質性腦病變基礎。臨床表現:病人意識清楚,但思維活動變得不完善,記憶力、計算力、理解力、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能力減弱或下降,後天獲得的知識、能力喪失,不能從事學習和工作,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6.自知力的定義和在診斷中的意義

自知力又稱領悟力或內省力,是指病人對自己精神疾病認識的判斷能力。神經症病人有自知力,主動就醫訴說病情。但精神病人一般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失。在精神疾病的初期,有的病人自知力尚保存。隨病情的發展,病人常對自已的精神症狀喪失了判斷力,稱之為自知力喪失。當病情好轉時,自知力逐漸恢複,由有部分自知力到全部恢複。臨床上將有無自知力以及自知力恢複的程度做為判定病情輕重和病情好轉程度的重要指標。一

般以症狀消失,並對所患精神疾病症狀認識是病態,即為自知力恢複。所以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隋痊愈的重要指標之一。

四、精神障礙的檢查與診斷

1.病史采集的原則和內容

病史主要來源於病人和知情者。由於重型精神病人自知力缺如,難以正確認識和評價其症狀和疾病,並且對其客觀言行難以感知,故其病史一般由知情者提供。然而,知情者所提供的病史多是反映疾病中病人的外在表現,對其內心體驗則知之不多,故仍需通過麵談檢查從病人處獲取有關病史資料。實際上,精神科病史的內容應是二者所提供資料的結合。為書寫病曆方便,將知情者提供的資料作為病史書寫,而將病人所談內容則記錄在精神檢查之中。

2.精神檢查的原則和內容

精神檢查與病史收集對精神障礙的診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正如前述,精神檢查主要是通過與病人交談和觀察來檢查發現病人精神活動是否異常,存在哪些精神症狀,為症狀學和疾病診斷學提供依據。

精神檢查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對於神誌清楚、比較合作的病人,主要是通過交談了解其內心體驗和感受。

②對興奮、木僵、不合作病人的精神檢查隻有通過耐心、細致地觀察病人的言行表情。

③對有腦器質性精神病及症狀性精神病病人的精神檢查,初做一般的精神檢查外,還應重點做以下檢查:意識狀態;記憶力;智能檢查;人格變化。

④有此類症狀的病人一般自知力欠缺,不認為是病,多不主動向醫師談及。需要加以詢問和追問。

為充分掌握病人的精神症狀,一次診斷性精神檢查不夠,需反複多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