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流行病學
①傳染源:病人與帶菌者均是傳染源。
②傳播途徑:傷寒可通過汙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觸、蒼蠅與蟪螂等傳遞病原菌而傳播。水源汙染是本病傳播的重要途徑,並常是暴發流行的主要原因。
③人群易感性:人對本病普遍易感,病後免疫力持久,少有第二次發病者(約2%)。
3.臨床表現
潛伏期7.23日,一般l0。14日。典型的臨床經過可分為4期:
①初期(侵襲期):病程的第1周。起病緩慢、發熱、常伴全身不適、食欲減退、咽痛和咳嗽等。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呈階梯樣j二升。發熱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戰,出汗不明顯。
②極期:病程第2。3周,並發症多出現在本期。包括:高熱;消化道症狀明顯;神經係統症狀與病情輕重密切相關;循環係統症狀常有相對緩脈或重脈;肝脾大;皮疹。
③緩解期:病程第3—4周。體溫出現波動,並開始逐漸下降。食欲漸好,腹脹逐漸消失,脾髒開始回縮。如不注意飲食及休息治療,本期仍可出現各種並發症。
④恢複期:病程第5周。體溫恢複正常,食欲好轉,通常在1個月左右完全康複。體弱,原有慢性病患者,或有並發症者病程較長。
主要並發症包括:腸出血、腸穿孔、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
二、細菌性痢疾(茵痢)
1.病原學
痢疾杆菌為本病病原體,分為4群:A群痢疾誌賀菌、8群福氏誌賀菌、c群鮑氏誌賀菌、D群宋內誌賀菌。
2.流行病學
①傳染源:菌痢病人及帶菌者為傳染源;
②傳播途徑:通過消化道傳播;
③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3.臨床表現
①急性普通型菌痢:起病急、高熱可伴有發冷寒戰,繼之出現腹痛、腹瀉、裏急後重,大便為黏液膿血便;
②慢性遷延型菌痢:急性菌痢病程遷延超過2個月病情未愈者,為慢性菌痢。主要表現為長期反複出現腹痛,腹瀉,大便常有黏液及膿血,可伴有乏力、營養不良及貧血等症狀,亦可腹瀉便秘交替出現。
4.預防
預防菌痢的關鍵環節是切斷傳播途徑。具體措施包括搞好飲食、飲水衛生,搞好個人及環境衛生,做好三管一滅(管水、管糞、管理飲食及消滅蒼蠅)。
三、霍亂
1.病原學
霍亂病原體為霍亂弧菌。霍亂弧菌有兩個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埃爾托生物型。皆屬於菌體抗原(0)1群,列為國際檢疫的病原。霍亂弧菌有A、B、C三種主要抗原成分。
2.流行病學
霍亂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汙染的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及蒼蠅的媒介作用等不同途徑進行傳播和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突出。
3.臨床表現
典型病人臨床表現,病程可分三期:
①瀉吐期:多數以劇烈腹瀉開始,繼以嘔吐。多無腹痛,無裏急後重,少數有腹部隱前,個別可有陣發性絞痛。每日大便數次至10數次或無法計數。少數病人有惡心、嘔吐,呈噴射狀,嘔吐物與大便性質相仿。無熱或有低熱。本期持續1—2小時。
②脫水虛脫期:嚴重瀉吐引起水和電解質喪失,可出現脫水和周圍循環衰竭。病人煩躁不安、口渴、眼窩深陷、聲音嘶啞、腹下陷呈舟狀腹,皮膚皺縮,濕冷且彈性消失,指紋皺癟,似“洗衣工”手。此期一般為數小時至2~3日。
③反應期及恢複期:脫水糾正後,大多數病人症狀消失,尿量增加,體溫回升,逐漸恢複正常。約1/3病人出現發熱性反應,發熱持續l~3日可自行消退。
4.預防措施
①控製傳染源;
②切斷傳播途徑;
③保護易感人群。
四、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
1.病原學
病原體為腦膜炎球菌,屬奈瑟菌屬。為革蘭陰性雙球菌。該菌按其表麵特異性多糖抗原的不同,分為l3個群,我國流行菌株為A群,占90%以上,B及C群為散發菌株。
本菌裂解釋放內毒素,為致病的重要因素,並可產生自溶酶,在體外易自溶。
2.流行病學
①傳染源:帶菌者和流腦病人是本病的傳染源。
②傳播途徑:經呼吸道傳播,病原菌主要是通過咳嗽、噴嚏等經飛沫直接從空氣中傳播。
③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後可對本群病原菌發生持久免疫力,各群問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易感人群感染後多數為
無症狀帶菌者,僅l%為典型流腦表現。
④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但有明顯季節性,多發生在冬春季ll月一5月,3~4月為高峰。
3.臨床表現
潛伏期2~3日。普通型流腦最常見,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樁床上可分四期。
①前驅期(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數病人可無此期表現。可有低熱、咽痛、咳嗽及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持續l—2日。
②敗血症期:起病急、高熱寒戰,體溫39℃。40℃,伴頭痛、全身不適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狀。
③腦膜炎期:此期症狀多與敗血症期症狀同時出現,表現為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煩躁不安,可出現頸項強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陽性等腦膜刺激征,患者可有譫妄、神誌障礙及抽搐。病人通常在2—5日進入恢複期。
④恢複期:病人體溫逐漸下降至正常,皮膚淤點及淤斑消失,症狀逐漸好轉,神經係統檢查正常。約l0%病人可出現口唇皰疹。病人一般在1~3周內可痊愈。
4.預防
①管理傳染源;
②切斷傳播途徑;
③提高人群免疫力。
第二十六單元 蠕蟲感染
考試要點
①病原學;②流行病學;③臨床表現;④預防措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1.瘸原學
豬囊尾蚴在人體內寄生引起囊蟲病。人作為豬肉絛蟲的終宿主,絛蟲在人體內發育為成蟲,致人患絛蟲病;人也可成為豬肉絛蟲的中閱宿主,使患囊蟲病。
2.流行病學
(1)傳染源
豬肉絛蟲病人是囊蟲病的惟一傳染源。
(2)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有異體感染和自體感染兩種。
(3)人群易感性
任何性別、年齡都可患本病。男女之比約為2:1。青壯年多見。農民居多,這與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習慣有關。
3.臨床表現
潛伏期約為三個月至數年,5年內居多。依囊尾蚴寄生的部位、感染的程度、人體的反應性等不同,其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
(1)腦囊蟲病
①腦實質型:最常見,占腦囊蟲病的80%以上。囊蟲常位於大腦皮質表麵臨近運動中樞區,臨床表現以癲癇最為常見,約占半數患者表現為單純大作發,且為惟一的首發症狀,發作頻度較低,多在1至數個月才發作1次。發作後可有一過性癱瘓、失語及發作性幻視、單純性局限性癲癇等。
②腦室型Ⅰ約占腦囊蟲病的10%,囊尾蚴寄生於腦室孔附近,則可出現腦脊液循環梗阻、顱內壓增高等表現。有時可表現為活瓣綜合征。
③軟腦膜型:亦約占腦囊蟲病的l0%左右,囊尾蚴寄生於軟腦膜可引起慢性腦膜炎,反複發作,以顱底及顱後凹部多見,表現為頭痛、嘔吐、頸強直、共濟失調等症狀。發熱常不明顯,顱神經損傷亦較輕微。
④脊髓型:侵犯部位不同可引起相應的不同症狀,如截癱、感覺障礙、大小便瀦留等。
(2)皮下及肌肉囊蟲病
約2/3的囊蟲病患者有皮下囊蟲結節,在皮下可捫及直徑約0.5—1.Ocm大小的圓形或橢圓形結節,多在軀幹及大腿上端,自數個至數百個不等。其質堅韌似軟骨,具彈性感,無痛,皮膚顏色無改變,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少數患者的結節局部有輕微的麻痹、痛感。
(3)眼囊蟲病
占囊蟲病2%以下,多為單眼感染,最常寄生的部位在玻璃體和視網膜下。位於視網膜下者可引起視力減退,亦常為視網膜剝離的原因之一。位於玻璃體者可自覺眼前有黑影飄動,用裂隙燈檢查時,可見灰藍色或灰白色圓形囊泡,周圍有金黃色反射圈,用電刺激可見蟲體蠕動。囊蟲在眼內存活時,患者尚可耐受。當蟲體死亡時,可產生強烈的刺激,導致色素膜炎、視網膜脈絡膜炎。
4.預防措施
①根治傳染源;
②切斷傳播途徑。練習題及答案精講
第二十七單元 精神疾病概論
考試要點
一、精神疾病概述
①精神疾病的概念;
②精神病學的任務。
二、現代精神病學的進展概況
①生物精神病學的進展;
②精神衛生的任務;
③心理社會因素與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