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傳染病的預防

1.管理傳染源

傳染病報告製度是早期發現傳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須嚴格遵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將法定傳染病分為三類:甲類、乙類、丙類。

對傳染病的接觸者,應分別按具體情況采取檢疫措施、密切進行臨床觀察、藥物預防或預防接種。

2.切斷傳播途徑

對於消化道傳染病、蟲媒傳染病以及許多寄生蟲病來說,切斷傳播途徑通常是起主導作用的預防措施。消毒是切斷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消毒有疫源地消毒和預防性消毒兩大類。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和化學消毒法兩種。

3.保護易感人群

保護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提高人群非特異性免疫力和特異性免疫力這兩個方麵。

第二十四單元 病毒感染

考試要點

①病毒性肝炎5

②流行性出血熱;

③艾滋病。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1.病毒性肝炎

(1)肝炎病毒的種類

目前已發現的肝炎病毒有五種,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

(2)流行病學

①傳染源。

a.甲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患者是其傳染源;

b.乙型肝炎:乙肝肝炎傳染源包括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無症狀病毒攜帶者;

c.丙型肝炎:慢性丙肝患者是主要傳染源;

d。戊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為其傳染源。

②傳播途徑。

a.甲型肝炎:糞一口途徑為主要傳播途徑。

b.乙型肝炎:體液傳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

c.丙型肝炎:輸血是HCV感染的主要傳播途徑。

d.戊型肝炎:糞一日途徑是戊型肝炎的傳播途徑。

③人群易感性。

a.甲型肝炎:集中於幼兒和兒童;

b.乙型肝炎:多發於嬰幼兒及青少年;

c.丙型肝炎:普遍易感;

d.戊型肝炎:普遍易感。

(3)臨床表現

①病毒性肝炎的l臨床分型。

分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慢陛肝炎,包括慢性遷延型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重症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亞急性重蛩翳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膽型肝炎。

②急性黃疸型肝炎的臨床表現。

a.黃疸前期: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厭油、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尿色逐漸加深。

b.黃疸期:自覺症狀好轉,但尿色繼續加深,鞏膜及皮膚出現黃染。肝腫大、觸痛。肝功能出現異常。

e.恢複期:黃疸逐漸消退,症狀減輕以至消失,肝脾回縮、肝功能逐漸恢複正常。

(4)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預防

①控製傳染源。

a.甲型肝炎患者自發病日起隔離3周;

b.乙型肝炎患者隔離至HBsA9轉陰。

②切斷傳播途徑。

a.甲型肝炎:重點是搞好衛生措施;

b.乙型肝炎:重點在於防止通過血液和體液的傳播。

③保護易感人群。

a.主動免疫:

甲型肝炎流行期間,易感人群均可接種甲型肝炎減毒活疫苗。

凡毗陽性母親生下的嬰兒都應在分娩後立即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b.被動免疫:

甲型肝炎患者的接觸者可注射人血清或胎盤球蛋自防止發病。

暴露予HBV的易感者可注射抗一HRV夠(冊IG)。

2.流行性出血熱

(1)病原學

流行性出墩熱病毒屬布尼亞病毒科的漢坦病毒屬,為RNA病毒。根據血清學檢查,漢坦病毒屬至少可分為ll型,我國所流行的主要是I型(漢灘病毒)和Ⅱ型(漢城病毒),目前認為漢灘病毒感染者病情重於漢城病毒感染者。

(2)流行病學

①傳染源:我國發現53種動物攜帶本病病毒,主要是齧齒動物類,如黑線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人不是主要傳染源。

②傳播途徑:主要有5種,即呼吸道傳播、消化道傳播、接觸傳播、母嬰傳播及蟲媒傳播。

③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④流行特征:有明顯的季節性。

(3)臨床表現

潛伏期4—46天,一般為7—14天。典型病例病程中有發熱期、低血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複期5期經過。

①發熱期。

除發熱外,主要表現為全身中毒症狀、毛細血管損傷和腎損害。

②低血壓休克期。

一般發生於病程的4—6天,遲者8—10天。多數患者發熱末期或熱退同時出現血壓下降,少數熱退後發生。輕型患者可不發生低血壓或休克。本期持續數小時至6天以上,一般l~3天。

③少尿期。

繼低血壓休克期而出現,亦可與低血壓休克期重疊或由發熱期直接進入此期。一般

以24小時尿量少於500ml為少尿,少於50ral為無尿。

少尿期一般發生在病程的5.8天,持續時間短者l天,長者可10餘日,一般為2。5天。少尿期主要表現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電解質紊亂。嚴重者出現高血容量綜合征和肺水腫。臨床表現為明顯的消化道症狀和神經症狀、體征,出斑現象加重。

④多尿期。

一般出現在病程的9—14天,持續時間短者l天,長者可達數月。此期尿量每日可達4000ml~8000rnl,少數達l5000ral以上。如治療不當可發生繼發性休克,亦可發生低鈉、低鉀症狀。

⑤恢複期。

多尿期後,尿量逐漸恢複為2000ml以下,症狀、體征基本消失,一般尚需l。3個月才能完全恢複。少數患者可遺留高施壓、腎功能障礙、心肌勞損和垂體功能減退等症狀。

(4)預防

①疫情監測;

②防鼠滅鼠;

③做好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

④疫苗注射。

3.艾滋病

(1)病原學

人免疫缺陷病毒(HⅣ)是本病的病原體。目前已知該病毒有2個型。即HW一1和HIV一2,兩者均能引起艾滋病,均為RNA病毒,分類上屬於反轉錄病毒科,慢病毒亞科。

(2)流行病學

①傳染源:病人和無症狀病毒攜帶者是本病的傳染源,特別是後者。病毒主要存在於血液、精子、子宮和陰道分泌物中,其他體液亦含病毒,均具有傳染性。

②傳播途徑:性接觸傳播;注射途徑傳播;母嬰傳播;其他途徑,包括器官移植、人工受精等。其中性接觸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

③高危人群:男同性戀者、性亂交者;靜脈藥癮者、血友病及多次輸血者為高危人群,發病年齡主要是50歲以下青壯年。

(3)臨床表現

潛伏期較長,一般認為2—10年可發展為艾滋病。HIV侵人人體後可分為四期。

1期:急性感染,原發HIV感染後,部分病人可出現發熱、全身不適、頭痛、厭食、惡心、肌痛、關節痛和淋巴結腫大。症狀持續3.14日後自然消失。

Ⅱ期:無症狀感染,臨床上沒有任何症狀,但血清中能檢出HIV以及HIV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的抗體,具有傳染性。此期持續2一l0年或更長。

Ⅲ期:持續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除腹股溝淋巴結以外,全身其他部位兩處或兩處以上淋巴結腫大,一般持續3個月以上。

Ⅳ期:艾滋病,本期為艾滋病期,可以出現5種表現:體質性疾病;神經係統症狀;嚴重的臨床免疫缺陷;免疫缺陷而繼發腫瘤;免疫缺陷繼發的其他疾病,如慢性淋巴性問質性肺炎等。

(4)預防

加強宣傳教育,嚴禁毒品注射,取締娼妓,禁止性亂交。嚴格檢查血製品,推薦一次性注射的使用。患者使用的物品或醫療器械嚴格消毒。

第二十五單元 細菌感染

考試要點

一、傷寒

①病原學;

②流行病學;

③臨床表現。

二、細菌性痢疾(菌痢)

①病原學;

②流行病學;

③臨床表現;

④預防。

三、霍亂

①病原學;

②流行病學;

③臨床表現;.

④預防措施。

四、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①病原學;

②流行病學;

③臨床表現;

④預防。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傷寒

1.病原學

傷寒杆菌屬於沙門菌屬中的D群,不形成芽胞,無莢膜,革蘭染色陰性。呈短杆狀,長l一3.5膽n,寬0.5—0.8tan,有鞭毛,能運動。不產生外毒素,茵體裂解釋放出內毒素,在本病的發病過程起重要作用。本菌具有菌體“0”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麵“vj”抗原,在機體感染後誘生相應的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