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多月,阿朱和我翻閱了許多儒家典籍。幾千年來人們去蕪存菁,傳承下來的這些典籍都是精華。雖然我們把它們當做故事來看,看完之後,我倆的身上不可避免多了一股書香之氣。最近阮星竹見到我們,總說我們斯文秀氣多了,可別真成了書呆子。
書院每上九天課便休息一天,前幾次休息天阿朱和我都是窩在宿舍裏看書。這天下了學,第二天又是休息天,下課鍾聲一敲響李招財和韓少飛便堵在阿朱的桌前。原來,書院內幾大才子一起組織了一次桃花詩會,就在明天,地點是城外小君山的桃花林。阿朱和我一聽,興致都來了,都想去見識一下這種文人雅會,於是跟二人相約明早一起從書院出發。
出了學堂門口,我便看到在門前張望的小四。想是外公終於耐不住要考我們了。到了外公的小院,陣陣飯菜香讓人垂涎欲滴,阮星竹知道我們要來,備了一桌子好菜。飯後,外公果然把我們叫到書房,問了幾個問題,都是這些日子我們課堂上夫子提點過的內容。阿朱和我一人一道有條不紊地答了。外公很滿意,手裏拿了戒尺不斷敲著掌心,看著我們,又試探地說了幾個名句,都是我們看過的,自然難不住我們。漸漸地,外公逐漸增加了難度,已經不是簡單的填空題,而是我們政論課上的一些議題,如:何以看待新法?
這裏的新法,是指宋神宗年間,由大臣王安石發動的一場改革,旨在改革北宋建國以來積弊。新法包括均輸法、市易法、免行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以及建立軍器監等。從國民經濟到軍隊措施,新法涵蓋甚廣,總體來說是利國利民的舉措。隻是王安石急於求成,新法沒有深入民心,反而引起相當一部分人的抵抗。當時朝廷因此壁壘分明,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王安石為首的新黨,以推行新法為己任,另一派主要是司馬光、呂公著、蘇軾為首的舊黨,竭力反對變法。宋神宗駕崩後,年僅十歲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新法已多被廢除。
今年是北宋元祐五年,王安石已於四年前病逝於江寧鍾山。他雖死了,新法的擁護者卻還不少,據我所知,當今的皇帝趙煦深受其父宋神宗影響,也是新法的忠實擁護者,隻是這些年高太後執政,他沒有實權,想活命隻能乖乖聽話,高太後一死,他馬上就下旨恢複新法。
應天書院出了很多當官學子,是以這類朝堂上也大有爭議的論題竟毫不避諱的拿出來讓學子們討論。課堂上阿朱和我聽了不少說法,不是支持新黨就是支持舊黨,兩派人針鋒相對、言辭犀利,每次都吵得不可開交。下了學在我們的小宿舍內我們兩人也就此論題深入探討過。我本來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又不屬於朝廷內任一黨派,算是局外人,是以看問題也比較中正。新法是好的,可以實行,但是要慢慢來。舊黨的觀念也有道理,上令下行,朝廷裏一個命令都會讓整個國家震動,太平年間,國家本來就不宜太過動蕩。雙方都是為國家好,各退一步不就好了,何必鬧得如同生死大敵一般?畢竟哪一黨輸了,總有一些人才被貶到外地,人才得不到重用,都是國家的損失。而變法能夠強國,可以慢慢有計劃地推行。上有明君,朝堂穩固,百官和睦廉明,緩步推行新法,民富則國強,再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國家無危矣。
當下,阿朱和我一起把我們最終討論的結果說了出來。外公聽後,久久不語。末了,他看著我們重重地歎息:“你們,錯投女兒身呐!罷了,從此你們的婚事我不再過問。外公相信,以你們二人的才智,定不會讓自己吃虧。”當下,外公具書一封,令小四火速送入京城,又吩咐我們不得把今晚的言論泄露出去,恐會增加不必要的麻煩。我們自然脆生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