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古代詩歌(1)(2 / 3)

這首古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敦煌曲子詞中的《菩薩蠻》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上明顯地受到了它的啟發:“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麵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鬥回南麵。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不僅對堅貞專一的愛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轍的,並且連續用多種不可能來說明一種不可能的藝術構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陌上桑

《樂府詩集》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係,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係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嚴肅、筆調詼諧的著名樂府敘事詩。它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羅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個太守遇上,太守為羅敷美色所動,問她願不願意跟隨自己回家。太守原以為憑借自己的權勢,這位民間女子一定會爽然允諾。想不到羅敷非但不領情,還把他著實奚落了一番,使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無趣之極。

這一內容與秋胡戲妻的記載有某種相似,或者可以認為《陌上桑》的創作曾經受到了秋胡戲妻故事的某些啟發。據《列女傳》和《西京雜記》所說:秋胡新婚方三日,即辭家遊宦。十年後錦衣還鄉,路上遇一采桑女,見而悅之,進行調戲,遭拒絕。回到家裏,方知剛才那位女子原來是自己的妻子。其妻也明白了真相,對丈夫的不良品性十分怨恨,於是赴沂水而死。與秋胡戲妻的故事相比,《陌上桑》的內容有兩處顯著不同,一是羅敷樂觀、機智的性格,二是作品故事喜劇式的結局。因此,盡管它與秋胡戲妻的故事有一定聯係,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獨創的作品。

這首詩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貌美品端、機智活潑、親切可愛的女性形象。一般來說,人們認識一個人,總是先識其外貌,然後再洞達其心靈。《陌上桑》塑造羅敷的形象也依循人們識辨人物的一般順序,在寫法上表現為由容貌而及品性。羅敷剛出現,還隻是籠統地給人一個“好女”的印象,隨著敘述的展開,通過她服飾的美麗和路人見到他以後無不傾倒的種種表現,“好女”的形象在讀者眼前逐漸變得具體和彰明。第二段,詩人的筆墨從寫容貌轉為表現性情,通過羅敷與使君的對話,她抗惡拒誘、剛潔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從她流利得體,同時又帶有一點調皮嘲弄的答語中,還可看出她稟性開朗、活潑、大方,對自己充滿自信,並且善於運用智慧保護自己不受侵害。讀完全詩,人們對羅敷的喜愛比起詩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觀望者的態度來更加深厚真摯,因為他們還僅僅是為羅敷的容貌所吸引,讀者卻又對羅敷的品格投以敬佩。從這一意義上說,《陌上桑》與《詩經·碩人》在描繪美人的形象方麵,其區別不僅在於具體手法的不同,還在於它由比較單純地刻畫人物的容貌之美進而達到表現性情之美,這後麵一點顯然在文學形象的創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陌上桑》在寫作手法方麵,最受人們稱讚的是側麵映襯和烘托。如第一段寫羅敷之美,不用《碩人》直接形容具體對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通過描寫路旁觀者的種種神態動作,采用間接的、靜動結合的描寫來暗示人物形象的美麗。這樣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麵進行描寫顯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於加入了旁觀者的反應,使作品的藝術容量也得到了增加。這是《陌上桑》為描寫文學形象提供的新鮮經驗。

除了從側麵描寫形象外,本篇還善於從側麵表達意圖,這主要是指第二段羅敷誇夫的內容。對這段內容,人們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詩中“夫婿”是羅敷實指其夫,另一種意見是羅敷虛設一夫,更有人斷定這一段是詩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實指還是虛設,這是弄不明白的問題,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倒是應該弄清楚:羅敷當時為何要講這番話?意圖何在?她集中誇讚自己丈夫的尊貴和美好,這顯然是有明顯的針對性。因為調戲她的是一位懷有特殊優越感的太守,羅敷說自己丈夫尊貴,則使其優越感變得可笑;又因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羅敷說自己丈夫美好,實際上是說隻有丈夫才可以與自己相配。羅敷這段話句句誇夫,而客觀上又句句奚落太守,這正是全詩側麵寫法的又一次運用。詩歌的喜劇效果主要也是從這裏得到體現的。第二段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無,更不是什麼糟粕,而是詩篇的有機構成。

幽默風趣是《陌上桑》明顯的風格特點。如寫旁觀者見到羅敷時不由自主地表現出來的種種神態,十分好笑,而又無不是鄉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羅敷講自己的年齡,“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口齒伶俐,而又暗帶調皮,“頗”字尤見口角語態之妙。最後一段羅敷盛誇夫婿,使眼前那位聽著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難狀。這一寓嚴肅主題於詼諧的優秀詩篇,體現了樂觀和智慧,它與《孔雀東南飛》、《東門行》等體現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著漢樂府又一種重要的藝術精神。

短歌行

曹 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國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精兵法,擅詩歌,尤擅四言古詩,被認為是自《詩經》以後最傑出的四言詩人。其詩氣韻沉雄,慷慨悲涼;其文亦清峻通脫,有《曹操》集。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後,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操取槊立於船頭,慷慨而歌,歌詞就是上麵這首《短歌行》。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詩,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就提到它,後來經過小說家的渲染,更是家喻戶曉了。但此詩究竟寫了什麼?唐代吳兢說它“言當及時為樂”(《樂府古題要解》)。羅貫中則又給此詩蒙上了“詩讖”的迷信色彩,說曹操“烏鵲南飛”諸句是不祥之兆,預示他赤壁之戰的失敗。這些說法都沒有說到點子上,還是清代張玉穀說得對:“此歎流光易逝,欲得賢才以早建王業之詩。”(《古詩賞析》卷八)陳沆也指出:“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這是勸人及時行樂嗎?誠然這是曹操對人生短促的感歎,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貪生畏死之想,聯係全篇來看,他感歎的是戰爭仍頻,大業未成,因而產生一種時間的緊迫感,所以他這“人生幾何”的慨歎,並不是軟弱消沉,而是為了執著於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時努力,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創業雄主曆來深知,要治國平天下,首先要有經天緯地之人才。馬上得天下的漢高祖唱《大風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他發乎其中的心聲。此時,曹操“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他更迫切地需要輔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所以,在此月明星稀之夜,“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之時,不禁一吐其求賢若渴之情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仿佛是隨口吟詠《詩經》中的名句。自續二句曰:“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便把本是女子對情人的深情相思,變成自己對賢才的渴望了。“呦呦鹿鳴”四句,是《詩經》中誠懇熱情歡宴賓客的詩篇,曹操又信手拈來,表示自己期待賢者的熱誠。“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又把賢者比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內,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人“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感謝“越陌度阡”、遠道而來的賢士們屈尊相從,在今日的宴會上促膝談心,真感到莫大的快慰!可是我知道還有大批賢士尚在歧路徘徊。他們像南飛烏鵲,擇木而棲,繞樹三匝,還沒有最後選定歸宿呢!於是,曹操對天下賢才發出由衷的呼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示自己有寬廣的政治胸懷,求賢之心永無止境,猶如大海不辭涓流,高山不棄土石一樣。並且,他以禮賢下士的周公自勵,號召天下賢才來歸,開創一個“天下歸心”的大好局麵。這四句詩氣魄宏偉,感情充沛,表現出曹操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進取精神。

這首詩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政治性很強的詩,但作者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寓理於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人,達到了情、理、景完美統一的效果。

燕歌行二首(其一)

曹 丕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次子。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繼位為丞相、魏王。當年十月,迫漢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將都城由許昌遷至洛陽。曹丕愛好文學,並有相當高的成就。寫下《燕歌行》等中國較早的優秀七言詩。所著的《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不見古辭,這個曲調可能就創始於曹丕。這篇詩歌反映的是他所親處的建安時期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疾苦的關心與同情。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開頭三句寫出了一片深秋的肅殺情景,為女主人公的出場作了準備。這裏的形象有視覺的,有聽覺的,有感覺的,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寞、衰落的感受。“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在肅殺的秋風秋夜的場景中,我們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雲滿麵,孤寂而又深情地望著遠方自言自語,她說:你離家已經這樣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腸寸斷。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種傷心失意的思念故鄉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你這樣長久地留在外麵而不回來呢?“慊慊思歸戀故鄉”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麵思念故鄉的情景。這種寫法是巧妙的,也是具體、細致的。“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這三句描寫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獨守空房,整天以思夫為事,常常淚落沾衣。這一方麵表現了她生活上的孤苦無依和精神上的寂寞無聊;另一方麵又表現了女主人公對她丈夫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她的生活盡管這樣淒涼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著他的早日回歸外,別無任何要求。“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女主人公在這秋月秋風的夜晚,愁懷難釋,她取過瑤琴想彈一支清商曲,以遙寄自己難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調,總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動聽的長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傷心淒苦地懷念遠人,她時而臨風歎息,時而撫琴低吟,彷徨徙倚,不知過了多久。月光透過簾櫳照在她空蕩蕩的床上,她抬頭仰望夜空,見銀河已經西轉,她這時才知道夜已經很深了。這時,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銀河兩側的那幾顆亮星上:啊!牛郎織女,我可憐的苦命的夥伴,你們到底有什麼罪過才叫人家把你們這樣地隔斷在銀河兩邊呢?主人公對牽牛織女所說的這兩句如憤如怨、如惑如癡的話,既是對天上雙星說的,也是對自己說的,同時也是對和自己命運相同的千百萬被迫分離、不能團聚的男男女女們說的。這個聲音是一種強烈的呼籲,是一種悲涼的控訴,是一種憤怒的抗議,它仿佛響徹了當時的蒼穹,而且在以後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裏,年年月月、時時刻刻都還可以聽到它響亮的回聲。這樣語涉雙關,言有盡而餘味無窮,低回而又響亮的結尾,是十分精彩的。

作品表現的思想並不複雜,題材也不算特別新鮮,但是,曹丕作為一個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能關心這樣一種涉及千家萬戶的事情,並在詩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這是很可貴的。曹丕是個政治家,但從他的詩歌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種慷慨激揚,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種積極上進、誌欲報效國家的思想。在他那裏總像是有一種訴說不完的淒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愛用婦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鍾惺說他的詩“婉孌細秀,有公子氣,有文人氣”(《古詩歸》)。

《燕歌行》句句押韻,而且都是平聲,格調清麗婉轉,這是七言古詩發展的一個階段。晉宋作家模寫七言,還照此繼續走了相當長的一段路。後來又經過南朝鮑照、蕭繹、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盧照鄰、駱賓王那種隔句用韻、平仄相押的鴻篇巨製出現的時候,七言古詩就又進入一個更新的發展階段了。可見,曹丕的開創之功是不能抹殺的。

美女篇

曹 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陳王,死後諡曰“思”,故稱之為陳思王。他是建安時期最傑出、最有代表性、對後代影響最大的一位文學家,是當時文壇的主要領袖之一。曹植天資聰穎,文思敏捷,才華出眾,但行為放蕩,不拘小節,每為工於心計的曹丕算計,漸漸失寵於曹操。曹操死後,曹丕、曹叡相繼為帝,曹植備受猜忌和迫害,終於鬱悶而死,時年41歲。

曹植是建安時代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作品數量最多,形式繁複。現存詩歌90餘篇,賦45篇,還有章、表、書、論、頌、碑、讚、銘等各種文體的著述。曹植在文學上成就最高的是詩歌,他的詩重視錘煉詩歌語言,講究藝術形式,其作品工整對仗,辭藻華麗,鍾嶸說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借問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歎。

《美女篇》是樂府歌辭。這首詩以美女盛年不嫁,隱喻詩人自己有才能而沒有施展的機會,慨歎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

曹植是建安時期的傑出詩人,同時還具有政治才能。但是,在曹丕父子的迫害下,他過著如同“圈牢之養物”的生活,終於在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232年),“汲汲無歡”地離開了人間,卒年僅四十一歲。劉履評論《美女篇》說:“子建誌在輔君匡濟,策功垂名,乃不克遂,雖授爵封,而其心猶為不仕,故托處女以寓怨慕之情焉。”(《選詩補注》卷二)結合曹植的遭遇看,劉履的理解是有道理的。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這是交代人物、地點。“歧路間”是來往行人較多的地方,這就為下文“行徒”、“休者”的傾倒預作鋪墊。“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寫柔嫩的桑枝輕輕搖動,采下的桑葉翩翩飄落。這裏明寫桑樹,暗寫美女采桑的優美動作。景物的描寫對表現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主要寫美人的服飾,也寫到神情。“攘袖”二句,上承“柔條”二句,美女采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見到潔白的手。為了采桑,素手必須高舉,這樣又可見到帶著金手鐲的潔白而光澤的手腕。用詞精當,次第井然。以上幾句寫美女身上的裝飾品,多為靜態的描寫。“羅衣”二句,寫美女輕薄的絲羅上衣,衣襟隨風飄動,是動態的描寫。動靜結合描寫美女的服飾,寫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輕盈的步態,形象十分鮮明。“顧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出美女的神情。美女的一顧一盼都給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長嘯時呼出的氣息,芬芳如幽蘭。使人感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能不為之傾倒嗎?所以,“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行路的人見到美女停車不走了,休息的人見到美女忘了吃飯,從側麵描寫美女的美貌。應該指出,曹植的這段描寫,顯然受了漢樂府《陌上桑》的影響。

“借問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這裏寫美女高貴的門第和美麗的容顏,是隱喻詩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有才能而沒有施展的機會,所以,他不能不慨歎英雄無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媒人都幹什麼去了呢?為什麼不及時送來聘禮,訂下婚約呢?詩人對媒人的責怪,反映了自己內心的不平。媒人不來行聘,這是客觀上的原因。而美女愛慕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尋求一個賢德的丈夫實在很困難,這是美女主觀上的原因。這是比喻誌士有理想,但難以實現。“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歎。”美女正當青春盛年,而獨居閨中,憂愁怨恨,深夜不眠,發出長長的歎息。這是比喻誌士懷才不遇的苦悶。

這首詩語言華麗、精煉,描寫細致、生動,塑造了一個美麗而又嫻靜的姑娘,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繼承了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用佩玉、明珠顯示美女的端莊華貴;用佳人隱喻誌人,即詩人自己;以美女不嫁,比喻誌士的懷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長。全詩結構嚴謹,前十六句是敘事,後十四句為議論、抒情。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基礎,後者則是全詩的中心和靈魂。兩者結合緊密,反映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憂憤。清代的葉燮在《原詩·外篇下》中說:“植詩獨《美女篇》,可為漢、魏壓卷;意致幽眇,含蓄雋永,音節韻度,皆有天然姿態,層層搖曳而出,固是千古絕作。”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張若虛(約660—約720),唐揚州(今屬江蘇揚州市)人,曾任兗州兵曹。開元初,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他的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詩作大部分散失,《全唐詩》僅錄存《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兩首。《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