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把大唐引進詩歌朝代的也正是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壯麗畫麵: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裏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裏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花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麵。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灰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隻有皎潔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係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卻是綿延久長的,因此“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隻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隻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複,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做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台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裏“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隻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淒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嫋嫋,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曆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彙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裏,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新晴野望
王 維\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崇信佛教,被稱為“詩佛”。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讚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汲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因而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與孟浩然合稱“王孟”。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這首詩描寫雨過天晴後野外的秀美景色。開篇兩句概寫“新晴”景氛,雨後初晴,空氣清新,天空中似乎一塵不染。極目遠望,則似乎原野較平日更為開闊,突出了雨後的特點。以下具體寫景。詩人眼前是一座臨水的小山村,村邊緊靠著一條溪水的渡口,而村中綠樹環抱,一直伸延到溪邊。再順著溪流望去,遠處田野裏積滿了水,水色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村後綿延著山巒,而在山巒之後又有青翠的山峰顯露出來。因為下雨,所以田中積水,因為空氣清新,所以平日模糊的遠峰也清晰地顯現出來。這裏的遠景描寫,再次刻畫了“新晴”的特點,響應一、二兩句。最後兩句響應三、四句,再寫山村,農家都全部出動到田野裏緊張地勞作,表明正值農忙時節,也可見農民意在抓緊雨過天晴的有利時機而突擊耕種的情形。這樣的描寫,使新晴景象與農民勞作融為一體,構成一幅景色優美且又充滿生活氣息的畫卷。
崔九弟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
王 維城隅一分手,幾日還相見。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城隅:城牆一角。幾日:什麼時候。
桂花:木樨花,香氣極濃。霰:雪霰,這裏比喻落花。
今日分手,不知何時才能相見。你應在桂花盛開時前往終南山,不要等到落花如雪時才到達,那就辜負了自然界的良辰美景了。詩人既與友人戀戀不舍,又希望他能趕上桂花盛開的美景,表現了他對朋友歸隱的讚許和向往。詩歌淺顯易懂,真情畢現。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 白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麵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李白的一生絕大部分是在漫遊中度過的。天寶元年(74),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後因永王與肅宗發生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而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杜甫對李白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評價。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李白於天寶元年(742年)懷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於翰林院。但李林甫、楊國忠先後弄權,他們嫉賢妒能,使朝政變得黑暗、腐朽。兩年後,李白因被讒毀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又開始了漫遊生活。在天寶十二載(753年)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他的一位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雲將要離去,為餞別行人而寫成此詩。詩中並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憤懣。謝朓樓是南齊詩人謝朓在宣州任太守時,在陵陽山上建成的一座樓。
詩的開頭兩句起得突兀。他說:“以前的日子棄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現在的日子隻能使我心中充滿煩惱憂愁。”開門見山地展示了這首詩的基調。但詩並沒有延續著寫煩說憂,下麵六句是第二層,詩人筆鋒一轉展現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寫秋季天高氣爽,萬裏長風中雁群高飛,麵對著這樣開闊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樓上把盞痛飲。五、六句寫酣飲後的思想情緒。蓬萊本是傳說中的仙山,多藏寶典秘錄。東漢時,人們稱國家藏書處為蓬萊山,這裏是用“蓬萊文章”代指漢代的文章。“建安骨”,指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3—220)的詩文創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寫的詩文內容充實,語言質樸,風格剛健俊爽,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小謝,即謝朓,為把謝朓和謝靈運區分開來,稱謝靈運為大謝,謝朓為小謝。謝朓詩風清新秀麗,深為李白所喜愛。酒酣之後,李白思路大開,他想到了漢代宏偉的文章,建安詩的剛健風骨,身在謝朓樓,當然更想到在漢、唐之間出現的小謝的詩歌了。他對這些文化傳統很仰慕,所以,自負地用漢文、魏詩和小謝的成就來比較,並稱許李雲和自己。想到這裏,詩人的情感越發激動、高昂,於是就發出了七、八句“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的呼喊。他們都胸懷壯誌豪情,要高飛遠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當然,上青天攬明月隻是一種要求解除煩憂、追尋自由的幻想,這在現實世界中是做不到的。最終他還是跌落到現實的土地上來了!所以,作者筆鋒一轉,進入了第三層。第九、十句用了一個比喻,說道:就好比用刀切斷水流一樣,結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飲酒取醉的辦法去解除憂愁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酒醉後反而更引發了內心的愁苦、憤懣。結尾兩句是說在這個社會裏理想不能實現,就隻有等待有一天能夠抽簪散發,駕著一葉小舟駛向遠方了。詩人將解除煩憂、獲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這雖然也還是一個渺茫的幻想,但卻表現了他那不甘沉淪、豁達樂觀的精神。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但並不囿於七言,其語句之長短可以隨抒情的需要而伸縮。像開頭兩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達內心濃重的煩憂。詩的中間部分從“多煩憂”轉到“酣高樓”、“覽明月”,再轉到“愁更愁”,又轉到結句的“弄扁舟”,思想感情瞬息萬變,藝術結構騰挪跌宕,起落無端,斷續無跡,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矛盾的心情。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一。“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一句,是千百年來描摹愁緒的名言。
俠客行
李 白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李白自幼喜好劍術,崇尚那些武藝高強、義行天下的俠客義士。《俠客行》這首詩通過歌詠朱亥和侯嬴為信陵君赴義解難的故事,表達了詩人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詩的開篇描繪了俠客雄姿勃發的英武形象,接著從功成自退、一諾九鼎及智救邯鄲等幾個方麵具體描述了他們的俠義行為。人物形象鮮明豐滿,詩人的欽敬之情溢於言表。結句表明自己不願白首窮經,而欲建奇功偉業的壯誌雄心。全詩寫得意氣風發,氣勢如虹,馳騁縱橫,直貫而下,讀起來頗能激動人心。
俠客一道,是中國文化自遠古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基因。這個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對於體製的強權保持一種個人的挑戰,無論是真正武力上的,還是思想上的,都使得體製的強權無法控製一切。到了宋代之後,在長期的王權壓製下,這個基因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而到了近代,更是又來了強勢的西方文明的壓製,中國人吃飯、穿衣、一舉手、一投足、一動念,都變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規範,是否有“紳士風度”。因此,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現代中國是愈來愈弱了。現今的中國人還是非常喜歡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的,但如果你仔細想想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裏的俠客,你會發覺那都隻不過是一些可愛的小男人和小女人。作為消閑,可愛固然是可愛,但與李白詩中的那種豪俠境界卻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 甫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一生流離失所,困頓失意,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融會眾長,兼工諸體,律切精深,沉鬱頓挫,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生活,有強烈的社會意義,被譽為“詩史”。其人有“詩聖”之稱,與李白並稱“李杜”。有《杜工部集》,《全唐詩》存詩十九卷,1400餘首。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誌常覬豁。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取笑同學甕,浩歌彌激烈。非無江海誌,瀟灑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幹謁。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沉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淩晨過驪山,禦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穀滑。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群水從西下,極目高突兀。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老妻既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裏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豈知秋禾登,貧窮有倉卒。生當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洞不可掇。
這首詩是杜甫五言詩的代表作。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十月、十一月之間,杜甫被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不久,由長安往奉先縣(今陝西蒲城)探望妻兒。途經驪山時,玄宗、貴妃正在縱情享樂,而安祿山已在範陽起兵反叛,隻是消息還未傳到長安。“安史之亂”是唐朝各種社會矛盾的總爆發,從此,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根據十載長安生活和這次途中的見聞,感到國家的危機已迫在眉睫。詩人憂國憂民、忠君念家、懷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這一博大浩瀚、沉鬱頓挫的鴻篇巨製。這首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詩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揭露了執政集團的荒淫腐敗,是杜甫“史詩”中的第一首長篇作品。
原詩五百字,可分為三大段。開頭至“放歌破愁絕”為第一段;第二段從“歲暮百草零”到“惆悵難再述”;從“北轅就涇渭”到末尾為第三段。每段都從不同的角度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極具沉鬱頓挫的詩情和詩風。如詩的第一部分先是感歎自己的愚拙,但馬上表達自己至死不渝的決心;感歎自己的憂國憂民之心被他人取笑,但立刻又顯示出“浩歌彌激烈”的更深層次的憂思;接著說自己並不是不知道隱逸為高,但馬上又述說著皇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詩人不忍離去。當說到自己也不是以國無其人時,立刻頓出忠君的本性難以改變;繼而寫出雖然自己想放棄大鵬之誌而仿效螻蟻之輩,但馬上表達出自己仍然恥於幹謁;最後慨歎耿直的本性使自己碌碌無為,但立刻悟出自己還是要堅守節操,在百感交集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