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南宋協同作戰訓練(2 / 2)

陣以步兵為主體,有左右翼,騎兵在步軍陣與左右翼之間,拒馬在步軍之外,馬軍之內,專保護步軍。陣的規模不大,共3263人,步軍1207人,居於陣中1000人,包括槍手502人,神臂弓手202人,弓手202人,200人保衛拒馬,左右翼各283人,主要是弓手和神臂弓手,左右騎兵各261人。

此陣比起北宋時期動輒數萬人陣法來說,既適於戰鬥,又便於訓練,是吳璘在實戰中總結的經驗。將步兵各部分和騎兵協同作戰能力發揮到最強。再配以純陣與花陣等新陣法,純陣就是將弩手、箭手、槍手分別編隊的方式,而花陣則是將各種武器混合編隊,每一種的目的都在於發揮集團優勢。尤其是純陣將各兵種單獨列陣,迭次出戰,給敵人的殺傷力更大。

紹興三十二年姚仲與金兵戰於北嶺,其所列六陣中,前五陣皆為金兵所破。金兵攻至最後一陣,將官姚誌命令“槍手盡坐,神臂弓先發,平射弓次之。起伏凡五”,這才擊退金兵,說明疊陣的實戰威力非常可觀。

吳璘的這種訓練方法看來很受歡迎,宋孝宗年間虞允文在荊鄂訓練鄂州屯駐大軍,鑒於此部軍隊不善在平原地帶作戰,“多以其兵不能戰於平原為憂”,就用吳璘教法訓練士兵,“臣見荊、鄂兩軍諸將,多以其兵不能戰於平原為憂。臣比與王彥商量,造木拒馬,用陝西陣法教習兩軍。蓋中原平夷,騎兵所利,而議者多欲造車以當騎,而不知拒馬之用如車,而其便利捷疾,兵不能潰去,車所不若也”。

南宋的陣法以實戰經驗還有更多創造,張威為將,認為在平原地帶騎兵一旦衝擊步兵陣,“疊陣”就失去了戰略優勢。自創“撒星陣”:

分合不常,聞鼓則聚,聞金則散。騎兵至則聲金,一軍分為數十簇;金人隨而分兵,則又鼓而聚之。倏忽之間,分合數變,金人失措,然後縱擊之,以此輒勝。威禦軍紀律嚴整,兵行常若銜枚,罕聞其聲。

這種陣法模仿了騎兵作戰方式,屬於典型的偷襲式作戰。

南宋時期由於火器逐漸增多,出現了將火器與戰車等傳統武器混合編隊、訓練的趨勢,魏勝的如意戰車陣:

列陣則如意車在外,以旗蔽障,弩車當陣門,其上置床子弩,矢大如鑿,一矢能射數人,發三矢可數百步。炮車在陣中,施火石炮,亦二百步。兩陣相近,則陣間發弓弩箭炮,近陣門則刀斧槍手突出,交陣則出騎兵,兩響掩擊,得捷拔陣追襲,少卻則入陣間稍憩。士卒不疲,進退俱利。伺便出擊,慮有拒遏,預為解脫計,夜習不使人見。以其製上於朝,詔諸軍遵其式造焉。

作戰時仍遠以弓弩,近以槍刀,不同的是加入炮車,威力自然更大。

朱熹說:“後世用兵,隻是胡廝殺,那曾有節製……當吳璘那時,軍勢勇猛,將來隔了,一齊都斫開突前去,有甚陣法?看來兵之勝負,全在勇怯。”否定了陣法,這是典型的外行,“軍而無陣,等於不教。”教戰之時都有陣形排列,等到陣形散架,那麼戰鬥的勝利也是很難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