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三朝國防形勢相對比較緊張,既要對南方持續用兵、消滅各割據政權,又要麵對北方強大遼的軍事威脅。軍隊執行作戰任務非常頻繁,軍事訓練自然不能放鬆,軍隊建設很受重視。因而這一時期軍事訓練體係相對比較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與隱患。
一、講武不輟、武備不弛
“講武”是由君主親自檢閱軍隊訓練成果的一項軍事活動,在宋初三朝很受重視。建隆三年(962)十一月,宋太祖在開封西郊連續舉辦兩次大閱“講武”,受閱的軍隊包括殿前、侍衛諸軍的步騎兵和京師地區的其他軍隊,“講武於近郊,六軍之容甚盛。”對此,宋太祖道:“晉、漢以來,衛士不下數十萬,然可用者極寡。朕頃案籍閱之,去其冗弱,又親校其擊刺騎射之藝,今悉為精銳,故順時令而講武焉。”這段話正如李燾在下注中所說不一定就是於此時,但可以窺見宋太祖繼位後勤於武事,檢閱軍隊訓練成果的心態。
事實也正是如此,宋太祖非常注重軍隊建設與訓練,乾德元年(963),宋太祖“幸玉津園,閱諸軍騎射。”乾德三年(965),又“禦講武殿,閱諸道兵,得萬餘人,以馬軍為驍雄,步軍為雄武,並屬侍衛司。”將藩鎮訓練出的精銳之師招致都城東京,加強中央軍權,使之成為能夠震懾各地方藩鎮的強大軍事力量。“令天下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其後又以木梃為高下之等,給散諸州軍,委長吏、都監等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都下。上每禦便殿親臨試之,用趙普之謀也。”次年,“命殿前、侍衛將校大閱戎事於軍中。”為了能盡快達到強軍的目的,命令招募有武藝者入軍,以減少訓練時間。
宋太祖時期加強軍事訓練對保持宋軍戰鬥力的作用非常明顯,太平興國九年(984),宋太宗檢閱軍隊,評價道:“兵雖眾,苟不簡閱,即與無兵同。先帝訓練之方,鹹盡其要,朕因講習,漸至精銳,儻統帥得人,何敵不克?”
而宋太宗也秉承了宋太祖注重講武的傳統,其登基不久,即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軍戎事務,“每朝罷,即於便殿或後苑親閱禁卒”。太平興國二年(977),宋太宗舉行了一次盛大閱兵式,“太宗親征太原,講武於西京”,雖然有很大的表演性質,但是依舊可以看出宋軍日常訓練非常嚴格,“(崔)翰分布士伍,南北綿亙二十裏,建五色旗以號令,將卒望其所舉為進退之節,每按旗指蹤,則千乘萬騎,周旋如一,甲兵之盛,近代無比。”
此後,一般性的講武活動仍多見諸史乘文獻。太平興國三年(978),宋太宗“幸講武台,觀發機石射連弩。上將伐北漢,先習武事也。”太平興國五年(980),“畋近郊,因以閱武,賜禁軍校及衛士襦褲。”雍熙元年(984)四月,宋太宗幸金明池,觀習水戰,並對宰相說:“水戰,南方之事也。今其地已定,不複施用,時習之,示不忘武功耳。”隨之率群臣登臨開封城西楊村閱兵的講武台,“閱諸軍馳射,有武藝超絕者,鹹賜以帛”。諸如此類等等。
而宋太宗在效仿宋太祖於金明池視察水軍訓練,“謂宰相曰:‘水戰,南方之事也。今其地已定,不複施用,時習之,示不忘武功耳。’因幸講武台閱諸軍馳射,有武藝超絕者,鹹賜以帛。”北宋末年的蔡絛記述:“金明池,始太宗以存武備,且為國朝一盛觀也。”表達了宋太宗“安不忘戰”、看重軍事訓練的態度。
至道元年(995),宋太宗觀看士兵弓弩訓練之後,對自己訓練成就非常滿意:
上閱武於便殿,衛士挽弓有及一石五鬥者,矢二十發而綽有餘力,因謂近臣曰:“事有奇異驚聽者,此是也。方今寰海無事,美才間出,悉在吾彀中矣。朕向於行伍中選氣質端謹、勇而知禮、進退有度者,授以挽強之法,俾相講教,所以弧矢之妙,敻無倫比。”又令騎兵步兵各數百,東西列陣,挽強彀弩,視其進退,發矢如一,容止中節。上曰:“此殿廷間數百人爾,猶兵威可觀,況堂堂之陣,數萬成列者乎!”
宋真宗延續了開國二帝對軍事訓練關注態度,其剛剛即位,就“閱殿前指揮使、內殿直騎射鬥槊”。爾後更甚,“上自即位,每旦禦前殿,中書、樞密院、三司、開封府、審刑院及請對官以次奏事,至辰後還宮進食。少時,複出禦後殿視諸司事,或閱軍士校試武藝,日中而罷……其後率以為常。”將觀看軍士訓練當做日常必備政務之一。並在鹹平二年(999),舉行了北宋曆史上一次規模宏大的檢閱,動用三衙軍隊二十萬,殿前都指揮使王超用旗語指揮:
先是,詔有司擇地於含輝門外東武村為廣場。乙醜,夜三鼓,殿前、侍衛馬步諸軍二十萬分出諸門,遲明乃絕。上按轡出東華門,宗室、近臣、尚書、侍郎、禦史中丞、給諫、上將軍、節度、觀察、防禦、團練、刺史,並賜戎服以從。上至行營,諸軍陣於台前,左右相向,步騎交屬,諸班衛士,翼侍於台後。有司奏成列,上升台東向,召從臣觀之。殿前都指揮使王超執五方旗以節進退。又於兩陣中起候台相望,使人執旗以應之。初舉黃旗則諸軍旅拜,舉赤旗則騎進,舉青旗則步進,每旗動則鼓作,鼓作而士噪,皆三挑而後退。次舉白旗,則諸軍複再拜,呼萬歲。有司奏陣堅而整,士勇而厲,欲再舉,上曰:可止矣。遂舉黑旗以振旅,軍於左者略右陣以還,由台前出西北隅;軍於右者略左陣以還,由台前出西南隅以歸。上禦東華門閱諸軍還營,顧謂王超曰:士眾嚴整,戎行練習,卿之力也。
如此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假如沒有平時良好訓練作為保障,是很難順利實現的。而此次演習不但檢閱了宋軍訓練成果,更增加了國民在抵禦外敵方麵的信心。
即便澶淵之盟後,宋真宗還是沒有放鬆軍隊訓練,繼續定期檢查軍隊訓練成果,大中祥符元年(1008),“上禦便殿,觀捧日、龍騎、驍騎等軍習戰。”大中祥符四年(1011),“幸殿前班,召從臣觀騎士習武藝,賜物有差,遂幸潛龍園宴射。”六年(1013),宋真宗對王欽若表達了如此重視軍事訓練的考慮,“河北校閱強壯,自北鄙罷兵之後,尋令逐州並依常,於農閑時教閱,蓋不忘兵戰,而使其習以為常。若絕而複行,契丹主必生疑慮。”
正如南宋人評價:
太宗、真宗以來,循建隆故事,親閱曆旅,武藝精絕,有擲劍淩空續身承接、妙捷若神者;有挽強至二石五鬥,二十餘發而綽有餘力者;有盤鐵槊十五斤,舞於馬上往來如飛者;有百人守關,而契丹不敢窺其國者;有對移一席地,剩汲一瓶水,而亦蒙簡記其姓名,以備後日之用者。
宋初三朝帝王對軍事訓練投入了極大關注,這才能使宋軍順利完成統一大業,即使麵對遼精銳騎兵,也取得不小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