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隋唐五代時期軍事訓練蓬勃發展階段(1 / 2)

隋唐五代很重視軍事訓練,隋製:“軍人每年孟秋閱戎具,仲冬教戰法。”大業三年(607),隋煬帝為了誇耀軍事實力,在邊境地區進行了一次盛大閱兵式,檢閱軍隊訓練成果,“前狩二日,兵部建旗於表所。五裏一旗,分為四十軍,軍萬人,騎五千匹。前一日,諸將各帥其軍,集於旗下。鳴鼓,後至者斬。詔四十道使,並揚旗建節,分申佃令,即留軍所監獵。”

唐太宗將“講武”、“練兵”作為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經常督軍臨試,親自講武,武德九年(626)九月唐太宗初繼位,不顧朝臣勸阻,率領士兵在宮內“習射”,“中多者賞以弓、刀、帛,其將帥亦加上考……由是人思自勵,數年之間,悉為精銳。”

聖曆二年(699)春季,武則天鑒於“比為久屬太平,多曆年載,人皆廢戰,並悉學文。今者用整兵威,故令教習。”但是被王方慶認為不符合時令,“孟春講武,是行冬令,以陰政犯陽氣,害發生之德。臣恐水潦敗物,霜雪損稼,夏麥不登,無所收入也。伏望天恩不違時令,至孟冬教習,以順天道。”最終無果。而且唐代“講武禮”除去其所蘊涵政治意義之外,又是對軍隊訓練成果的一次大檢閱,表明了皇帝對於軍事訓練的重視。

府兵的訓練內容,據《新唐書·兵誌》記載,府兵的訓練原則是“農隙教戰”、“三時務農,一時講武”。“府兵平時在家,有練習武事的任務。《舊唐書·職官誌》說:‘居常則皆習射,唱大角歌。’似乎這兩種練習是最基本的。”即練習弓射和熟悉戰陣中的鼓角之聲,此外每年至少進行一至兩次的集中訓練,考察平時訓練成績。冬季還要進行試閱,內容主要則有隊形、騎射、步戰等。而且政府十分重視對府兵的思想教育,不斷灌輸忠君愛國觀念,以保證府兵強大戰鬥力。

府兵製瓦解後,“農隙教戰”、“三時務農,一時講武”式的訓練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募兵製下職業士兵的訓練要求,而且即便是在唐初,政府除去征調府兵之外,還保有大量募集來的常備軍,職業兵在訓練內容上與府兵相差不大,不外乎技能訓練和戰術訓練等內容,但是在訓練方法上差別較大。

《太白陰經·陰陽隊圖篇》中介紹實施訓練應配發軍器:“槍五十根,十分;牌十麵,二分;弩十張,二分;陌刀十張,二分;箭四十副,八分;佩刀四十口,八分;棓十具,六分。”大致可知唐軍技能訓練主要是槍、弩、牌、陌刀、佩刀、棓等兵器,而弩手配備並不是占據絕對優勢,這一點與宋代軍隊有很大不同。下營後,“每幕加地四尺五寸四分,每幕中兩廂置土馬一十二疋,大小如常馬,備直鞍,令士卒擐甲胄,櫜弓矢,佩刀劍,持矛盾,左右上下,以習騎射。”這些表現都是日常在軍中所進行的訓練項目,當是“農隙教戰”的府兵所不能具備的。

此外唐軍很重視軍事體育活動,譬如打馬球,“打球者,往之蹴踘,古戲也。黃帝所作,兵勢以練武士。”在唐代軍中廣泛開展,“不能無事習蛇矛,閑就平場學使馬。軍中伎癢驍智材,競馳駿逸隨我來。護軍對引相向去,風呼月旋朋先開。俯身仰擊複傍擊,難於古人左右射。齊觀百步透短門,誰羨養由遙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