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最終能統一全國,依靠的就是強大的軍事力量,秦人尚武,《荀子》雲齊國有技擊之士,魏國有經過選練的武士,韓國有材士強弩,但“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由於缺乏詳細文獻資料,秦軍訓練具體內容很難探究,但是猜想秦軍訓練體係不會超出前一節所述五個方麵。秦推行征兵製,每一名成年男子不論是充當京城衛士還是參加戰爭,都必須經常進行軍事訓練。中央衛士和野戰軍是由軍中各級軍官負責訓練,郡縣部隊由縣級官吏和郡守、尉分別負責本地每年一度的軍事演習活動。而秦軍軍事訓練製度最為嚴酷,據考古出土秦簡,如果駕駛戰車的禦手經過四年訓練依舊沒有熟練駕馭戰車,則對負責教練者處罰,並且本人免職,補服四年內應服的勞役。正因為此,訓練有素的秦國軍隊才能橫掃六國,聞名中外的兵馬俑正是表現了秦軍氣勢宏偉軍陣。
西漢時全國軍隊大體可分為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三大部分。就兵種而言,又可分為步兵、騎兵、車兵和水兵。漢軍訓練的內容和科目十分豐富,不同軍、兵種,有不同訓練內容。大體包括以下幾項:第一,將官學習兵法,士兵演習戰陣。“武官肄兵,習戰陣之儀。”演練戰陣包括軍伍的序列、隊形操練等,這是軍隊基本素質訓練。第二,訓練騎術、駕車和弓射、五兵等武器運用,這是對於軍事技巧的訓練。第三,訓練不同兵種的協同作戰。步、騎、車兵混合編隊,演練戰陣攻防。第四,特殊軍事技能訓練。這是對少數軍士的訓練,如邊塞燧卒,要習候望,識別信號,掌握“烽火品約”;宮廷衛士要“習雞鳴歌”等。
此外,西漢軍隊還要訓練體能,具體科目有“蹴鞠”、“角抵、投石、超距”等。為了保證軍隊訓練水平的提高,漢軍經常進行各種規模的軍事演習,對軍隊進行檢閱、考核。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大體每年秋季都要舉行一次。被稱為“秋射”、“校閱”或“都試”。中央設有都試郎,總閱試習武備。地方上,“材官、騎士習射禦、騎馳、戰陣。八月,太守、都尉、令、長、相、丞、尉會都試,課殿最。水處為樓船,亦習戰射行船。邊郡太守各將萬騎行障塞烽火追虜。”其場麵十分壯觀。都試有一定的標準,優者獎賞,不合格者受罰。西漢軍隊尤其在騎兵訓練成就突出,因而能夠在與北方的匈奴作戰時取得輝煌戰果。
東漢實行募兵,受募對象要在身體、技能和勇敢精神等方麵具有一定條件,這樣減少了募兵進入軍隊後需要進行訓練的時間,能夠在很短時間內提高軍隊戰鬥力。又因他是職業兵,長期在役,可以獲得更多實戰訓練。而東漢政府出於控製地方異己勢力作亂,罷材官騎士,推行“無都試之役”,意味著地方士兵定期進行訓練、演習的製度被取消,“郡國之兵壞矣”。但是東漢屯戍在關中和邊境地區軍隊經常承擔作戰任務,對匈奴等少數民族戰爭也取得不小戰果,可見其戰鬥力較強,軍事訓練執行當不會鬆弛,隻是有關文獻比較匱乏,難以探究其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