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軍事訓練的平穩發展階段(2 / 2)

三國時期,戰爭頻仍,當時很注重軍事訓練。首先對於將帥的軍事教育在一定範圍內形成製度,以兵法、軍事曆史和軍事技藝為內容。對士兵則吸取東漢訓練鬆弛教訓,著眼於訓練精兵。蜀國加強講武,提高技戰術水平。諸葛亮還發明八陣,重在強化士兵戰術合成訓練。吳國建立檢閱製度。在“簡日”,檢閱士兵訓練成果,嚴格賞罰。魏國注重治兵,每年定期對士兵合成演練進行檢閱,考察訓練情況。曹操製定的《軍令》、《步戰令》、《船戰令》等係列法規都與軍事訓練緊密結合。

西晉武帝先後七次檢閱中軍訓練,規模宏大持續時間達七八天之多,諸軍除練習列隊陣法外,還要進行實戰演習。但自晉惠帝後,對於軍事訓練有所放鬆,軍隊戰鬥力開始下降。東晉初,晉元帝曾經下令左右衛及諸營認真教習,“內外諸軍”在建康南郊鬥場演習,用以激勵軍隊。自元帝之後,中央軍隊的集中訓練不再進行,而方鎮都督常常訓練境內軍隊,大體上在冬季較多,這對於提高將士軍事素質和軍隊戰鬥力都有很積極意義。

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朝大多數王朝均係少數民族所建,軍事製度十分複雜,部落兵製、兵戶製、護軍製等多種軍製或前後相繼,或共存,但是其中騎兵占據主體地位。遊牧民族騎兵訓練與其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其自幼與馬一同生活,對於馬的習性、功能都非常熟悉,並能夠在馬上進行自如的騎射等動作,將騎兵複雜訓練項目分散在遊牧生活中。而狩獵活動則又是訓練騎兵的重要內容,在複雜的地形條件下,騎兵對野獸的圍捕活動,既是對騎射等技能的實踐檢驗,又可以借此訓練陣法,更好地為實戰服務。所以狩獵一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訓練方式。

不過當時流行重甲騎兵,秦漢時代騎兵以弓弩為主要兵器的戰法,在此時對騎兵的傷害不大,所以騎兵通常都是以近身格鬥為主。不過這也間接帶動了對步兵在弓弩的力量和準確性更高要求。

南朝繼承了東晉以來訓練中軍的傳統,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在京師專設宣武場,用於訓練步兵與騎兵。此後,成為南朝各代訓練軍隊場所。皇帝經常會親臨訓練,檢閱軍隊的隊列訓練,還要比試武藝,以顯示國家軍隊的強大。由於地理因素,水軍有了很大發展,出現許多新裝備,但仍為冷兵器。水軍訓練除去熟悉水性之後,需要掌握的就與陸軍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