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先秦時期軍事訓練的產生及理論體係的確立(2 / 3)

(二)軍訓理論體係的建立

先秦時期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頻繁的戰爭使軍事訓練的地位和作用凸顯出來,諸子百家關於軍事的論述中,都把軍事訓練作為一個重要方麵,對“為什麼練、練什麼、怎麼練”有了較為明確的回答,宏觀軍事訓練理論體係已經初步建立,而這也是影響之後幾千年中國古代軍事訓練走向的思想精粹所在。盡管曆朝曆代軍事訓練具體內容有所不同,但是訓練思想大致不脫以下五方麵:

(1)軍隊隻有經過嚴格軍事訓練才能上陣殺敵。“士不先教,不可用也。”《管子》講道:“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驅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孫武說:“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此處列舉的七項雖然隻有“士卒孰練”直接談軍事訓練,但是“將孰有能”、“法令孰行”均與訓練密切相關。《司馬法·仁本第一》說:“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指出窮兵黷武雖然必遭滅亡,但是和平時期也要加強軍事訓練,不忘武備,防患於未然。身兼政治家與軍事家的吳起談到“治兵”問題:“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就是說軍隊上戰場前沒有經過訓練則必敗無疑。

《呂氏春秋》記載:

世有言曰:“驅市人而戰之,可以勝人之厚祿教卒;老弱罷民,可以勝人之精士練材;離散係係,可以勝人之行陳整齊;鋤耰白梃,可以勝人之長銚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論。今有利劍於此,以刺則不中,以擊則不及,與惡劍無擇,為是鬥因用惡劍則不可。簡選精良,兵械銛利,發之則不時,縱之則不當,與惡卒無擇,為是戰因用惡卒則不可。……故凡兵勢險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選練角材,欲其精也;統率士民,欲其教也。此四者,義兵之助也,時變之應也,不可為而不足專恃。此勝之一策也。

認為不能憑著沒有經過訓練的士兵和粗陋的武器取得戰爭勝利的個例,得出可以不用精兵良將和上乘裝備進行戰爭的結論,必須將利用地形、優良裝備、優秀將帥和士卒訓練相結合,方能克敵製勝。

(2)軍隊必須根據實戰需要進行係統訓練。冷兵器時代,戰爭以鐵兵器或者青銅兵器為主要武器,密集方陣為主要作戰隊形,這就要求軍事訓練既要進行以熟練掌握各種武器為目的的技能訓練,又要進行車、步、騎之間協同作戰的戰術訓練。軍隊中武器配備龐雜,各種武器特點不同,作用也不盡相同。“兵不雜則不利,長兵以衛,短兵以守。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太輕則銳,銳則易亂;太重則鈍,鈍則不濟。”

《管子》認為軍隊的教育訓練必須全麵係統,士兵要做到“三官不謬,五教不亂,九章著明”,三官即鼓、金、旗,用以指揮軍隊。五教就是訓練士兵的各種條目,從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到殺敵本領、士氣的培養,再到步伐隊形的變化,“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訓練目的也就達到了。並要因材施教,量人定位,“教戰之令,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養,智者為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