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明虎、趙十三等等頭領也率領兩千五百人馬越過冰凍得結結實實的黃河參加滎陽大會。
因為太行山裏有“插翅虎”部的兩三萬家已經定居在屯墾,老巢留下了一半兵力以防不測。
在眾賊頭相聚之時,潛伏在“插翅虎”隊伍裏以大頭目的身份為掩護的幾十個旗衛都在仔細看這些反骨仔,爭取以後把他們的體貌特征給專業學習西洋繪畫的學子描述。
曹操羅汝才是引薦靳明虎的大頭領,此人在流寇陣營中乃是舉足輕重的核心人物,極度好色有些戰略眼光,他善於調和各部之間的關係,所以誰都願意與之合作。
他多次協調流寇大頭領之間的紛爭,最典型的事例是李自成兵敗之後投奔張獻忠,險些喪命,羅汝才出手阻撓救了李自成。
後來張獻忠兵敗之後投奔李自成,也險些被算計,是羅汝才私下送他五百人馬,將張獻忠放了出去。
“插翅虎”部是流寇中的另類,因為這彪人馬紀律最好居然在太行山中有老巢,因此不少流寇頭領都願意跟靳明虎和趙十三親近。
流寇何嚐不知他們都是無根浮萍,不知道何時就會被官軍打得上無路入地無門,太行山中有朋友可以投奔再好不過。
在沒有來滎陽會盟之前,“插翅虎”凶名遠播,不少流寇都忌憚。
因為無論是官軍還是其他流寇營頭,隻要進入太行山到達“插翅虎”實際控製的以平順縣為中心的三百裏方圓地盤,都會被打得一敗塗地。
“插翅虎”部還本著兔子不吃窩邊草的原則做事,黎城、壺關、平順等等縣城從來不去騷擾,還時常接濟境內老百姓。
趙十三、靳明虎前年看中了一個積年老匪盤踞的山寨,把這個易守難攻的地方經營成為巢穴,采取廣積糧高築牆的方針政策埋頭發展。
“紅旗軍”前年在平順縣打垮了幾萬流寇救下了這座搖搖欲墜的城池,雖然徐明揚高升後前往荊州赴任,但是許多不入流的吏員還在。
這些人如今跟“紅旗軍”關係好得很,三百裏外的侯家莊和“忠義堡”的留守人馬就是新上任知縣的依仗。
新知縣其實是平順縣舊人,原本就是縣學正八品教諭,因為參與堅守城池有功被提拔。
這當然也是由於此地在太行山深處太貧窮,現如今還變成了盜匪猖獗、流寇肆虐,有門路的士大夫根本不肯來這裏做官,因此吏部就地提拔了縣太爺。
大明一般情況下都是采取民不舉官不究的一貫思維執政,“插翅虎”部以平順縣為中心建立根據地跟老百姓和地方官和睦相處,大家相安無事,因此沒有官軍閑得蛋疼巴巴的來大山裏沒事找事。
雖然太行山區土地貧瘠且基本上都是山地,但是隻要不被流寇禍害收成還是能夠養活人口比崇禎初年少了三分之一的老百姓。
何守歆經常帶著武裝宣傳隊員來山裏宣傳,他們帶來了玉蜀黍和馬鈴薯教會山民種植,還出銀子購買如香菇、木耳、藥材等等山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