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兔子不吃窩邊草(2 / 2)

玉蜀黍在山地種植效果不錯,山上有土的犄角旮旯都可以十幾株、幾十株塊種植,積少成多相當於增加了三成播種麵積。

民以食為,山裏老百姓純樸得很,吃水不忘挖井人,僅僅才達到一吃兩頓八成飽的生活水平就紛紛念叨東平侯的好處。

現在“紅旗軍”在太行山中名聲響亮,山區的地方官都願意跟東平侯拉上關係,趙十三和裴大能發展中的旗衛有不少人混到了巡檢、地方團練的官職。

“插翅虎”部潛入竹帛口外跟建奴幹了一仗後得到了不少繳獲,最讓靳明虎滿意的是搶到了四百餘匹蒙古戰馬。

他們在回師路上還收留了三千餘老百姓,其中五百青壯年心甘情願加入了這支替行道的隊伍。

靳明虎和趙十三已經跟回到“忠義堡”的裴大能秘密會晤過,知道旗衛下一步任務是配合內地留守人馬在中都鳳陽府下轄的潁州建立堡壘城池。

旗衛跟正規軍的思路截然不同,他們都知道無論是文官武將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好好的協商哪怕花銀子都難以買到田畝,也難得到各級官員支持以鄉勇名義存在的武裝。

家主在夔州府跟諸位地方官如何分取戰後利益,趙十三和裴大能等等旗衛頭目都學習、研討,最後得出了結論。

旗衛頭目都明白打流寇要恰到好處,最好在流寇打下某個城池剛剛開始準備燒殺搶掠之時下手。

那些眼看著身首異處的士大夫才會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救命之恩,已經逃跑或者投降的官員被救下更加好了,這些大明罪人想脫罪繼續當官就會被旗衛控製成為傀儡。

穀如山和裴大能、馬福臨親自帶隊,何守歆依舊留守“忠義堡”,這彪人馬早就越過黃河在一個宗族武裝的寨子裏等待趙十三傳遞消息。

由於有守土職責,留在“忠義堡”的人馬不能少了,也因為訓練的三四千鄉勇熱心守衛自己的新家園,未必具備遠征的積極性。

“紅旗軍”出征自覺自願相當重要,何守歆宣傳鼓動後主動報名的鄉勇有一半,這些人訓練時間超過一年,具備一定的戰鬥力。

最後穀如山率領兩個把總騎馬步兵,馬福臨率領騎兵一個把總,從誌願者中選拔征用了青壯年六百參戰。

去年秋朝廷加強了京畿之地的防禦,這段時間“忠義堡”周邊真做到了盜匪絕跡,由於用不著進行奔襲戰,留守人員加上鄉勇有三千餘,戰馬隻有十幾匹而已。

體係內自生銃產量已經完全能夠滿足大規模裝備,沒有被選上的誌願者一千餘人被何守歆瞧上了,全部給了衛所軍待遇,組建了一個千戶,現在都配發自生銃進行訓練。

留守人馬有三千餘,其中使用熱兵器的達到一半,一半人使用白蠟杆長槍,雖然不具備突襲能力,守衛“忠義堡”、侯家莊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