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黃漢約等於承諾帶兵打流寇,隻不過明了,出動一個正兵就得配套兩個民夫或者輔兵。
原本大明的開中法是政府實行的以鹽、茶為中介,召募商人輸納軍糧、馬匹等物資的方法。
可是發展到了明末早就難以為繼,問題的關鍵就是在糧食短缺升鬥民活不下去的情況下,依舊是官商勾結貪墨成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把軍需交給商賈,大有可能使得軍隊由於饑餓而潰散。
因此黃漢強調“紅旗軍”人馬進入內地參戰,就得事先談妥糧草的供給,並且言明出動四千人馬必須配套雙倍民夫情有可原。
崇禎想了想,自己的目的就是讓黃漢暫時離開遼東一段時間,用不著苛求他帶太多人馬入關。
況且平定登萊叛軍後,關內的關寧軍有一個算一個都已經去了山西參與剿寇,還有鄧玘、陳洪範等等總兵官的人馬。
他沉吟半晌後道:“愛卿調四千人馬去河南剿寇有困難嗎?”
黃漢一絲猶豫都沒有,道:“臣遵旨,隻不過臣擔心朝廷屆時供應糧草會出現扯皮現象,那一年山西勤王兵馬由於諸位大人互相推諉導致軍中斷糧潰散之事不可不防。”
這話不中聽,崇禎聽了很不開心,眉頭皺了起來,他道:“朕知道了,會下旨嚴令河南州府不可短缺了愛卿的糧草。”
黃漢要的就是這句話,千裏運糧何其艱辛,能夠就地解決一萬人馬的軍糧,用這些糧食熬粥能夠讓四五萬流民不至於餓死,隻要這些人在“紅旗軍”指揮下能夠走到撫寧就是勝利。
糧食和軍需何其重要,黃漢不能放心把如此大事寄托在河南官員身上,因此最大化會攜帶糧食隨軍。
四方快運也要積極組織運輸,以“紅旗軍”經過的二百裏範圍必須建立一個囤糧地作為補給點方式進行,可以選擇縣城、州府,也可以選擇地主武裝的堅固堡壘。
河南由於經常出現自然災害和兵災,因此地方豪強多有結寨自保者,有些宗族武裝的堡壘堪比城池,年代久遠的在五胡亂華之時就存在了。
這也是直接造成獻賊、闖賊總是餓不死的原因。
流寇們總是能夠尋到囤積了不少糧食的堡壘攻打,幹掉一個堡壘就會得到苟延殘喘的糧食,得到兵器、鎧甲補充,還會逼迫被洗劫一空的老百姓為了活下去做他們的炮灰攻擊下一個目標。
黃漢準備采取好蘋果先吃的辦法,發現規模不大的地方豪強山寨、墩堡采取先勸降後攻打的辦法,先下手為強。
免得糧食便宜了流寇,免得老百姓變成了流民後再參與殺戮變成了暴民再也難以安心耕種、做工。
要解決明末流寇屢剿不滅的大問題根本不是出動官軍打打殺殺就能夠成功。
黃漢認為在災人禍不間斷、官僚腐敗得明目張膽的情況下,哪怕是殺了闖賊、獻賊也無濟於事,自然會有王自成、馬獻忠之流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