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聽出了話音,知道黃漢應該有些能夠在固守兩條防線的前提下機動的兵力,心裏高興,點頭道:
“統一指揮權,使得部署兩地的營伍能夠互相支援確實不錯,東奴沒有水師是他們的弱點,寧遠和金州靠海確實是我軍的優勢。
不知愛卿現在有沒有積蓄一些力量?能否拉出這些人馬以戰練兵?”
皇帝果然是準備調遣自己率領一部分人馬進入內地打流寇,縱然黃漢對內戰不感興趣也必須前往。
“紅旗軍”在京畿之地和邊關聲名赫赫,在內地應該沒有什麼影響力。
此次行軍幾千裏完全可以進行宣傳,讓老百姓看到一支不一樣的強軍。
崇禎年輕記憶力不錯,也肯學習,最起碼把黃漢以戰練兵的言論記在了心裏,此時以這個理由、以協商的口吻,調一些“紅旗軍”去內地剿匪,黃漢如果拒絕那是給臉不要臉。
識時務的黃漢給予肯定答複道:“陛下聖明,以戰練兵確實很高效,訓練場上的新兵未曾見過血根本不能稱之為戰士,唯有上過戰場殺了敵人才能夠變得強大。
目前‘紅旗軍’有招募不久的新兵幾千,是可以拉他們上戰場一試身手。”
崇禎大喜,道:“太好了,愛卿何不帶上幾千人馬進入河南剿寇,那些流寇遭遇這些新兵正好讓他們得到磨練豈不是兩全其美?”
原來是去河南,有可能崇禎認為河南剛剛被流寇染指不久,此時遏製住能夠避免更大損失,諸多州府還在運轉,應該具備給大軍提供糧草的能力。
河南是個人口大省,也是一個經常遭受自然災害的窮省,去那裏搞幾十萬人口絕對不成問題。
黃漢表態道:“‘紅旗軍’食君之祿理當忠君愛國,朝廷有需要水裏火裏都去得,進入山陝河南剿寇理所當然。
隻不過內地無糧,後勤補給極度困難,為了避免官軍在麵臨餓肚子的情況下劫掠老百姓,需要組織運輸大量糧草。
以‘紅旗軍’的定量,出動一員戰兵恐怕就得兩個民夫或者衛所軍運輸軍需和糧草,不知陛下準備調多少‘紅旗軍’進入內地?”
遼西走廊、金州半島不僅僅要固守住,還要往外不斷擴張、蠶食。
對手是世界上這個時代最強大、最野蠻的冷兵器騎兵,需要心對待,以麵前的實力,“紅旗軍”也不可能有過多人馬、投入太多精力參與內戰。
出兵多少黃漢沒有自己做主,而是告知皇帝動用“紅旗軍”參戰需要提供的糧餉,讓他自己看著辦。
皇帝注重“紅旗軍”的發展,也屢屢問方正化和李若璉有關黃漢的帶兵方法,得到的答案每每讓皇帝覺得不可思議。
縱觀大明待遇最高的邊軍,也沒有那一支人馬能夠保證普通營兵能夠三餐飽食還每不低於二兩葷腥,根本不可能每年都有軍服甚至於內衣、戰靴配發。
崇禎承認待遇好的戰兵戰鬥力強、忠誠度高,也知道黃漢搞到手的銀子有太多花在了軍伍,可是如此用兵朝廷哪裏吃得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