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宣傳到位,接下來排隊登記承諾種植甘薯和馬鈴薯的農民比比皆是。
隻要經過核實,家中自有或者租種了田地又確實由於躲避兵災而錯過了農時的都會領到定金。
這些老百姓有了銀子多多少少能夠買一些急需的糧食度過眼前危機,隻要熬到甘薯、馬鈴薯收獲他們今年就算挺過來了。
徐光啟把這一切瞧在眼裏,他對關門弟子滿意度大大提升。
以一戶農民種植十畝甘薯、馬鈴薯為基數進行推廣,平均一個農民家庭會得到黃漢給的二兩銀子定金,估摸著放出去了有五六萬兩白銀。
這就意味著有兩三萬戶老百姓得以度過青黃不接的夏熬到秋收,以平均一戶八口計,這無疑給二十萬左右的升鬥民提供了及時的幫助。
這些老百姓未必就已經山窮水盡,家裏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存糧。但是他們會為了節約口糧成不敢動,因為運動量大了,會直接多消耗糧食。
得到了意外的幫助,眼看著能夠搞到糧食度過最難熬的時刻,而且今年又有了得到豐收的希望。
慣於吃苦耐勞的漢民們終於舍得多吃幾口糧食恢複體力下地勞作,良性循環馬上就能夠形成。
為了體察民情隨時掌握情況,徐光啟拉著黃漢穿上了普通士子的衣服來到聽課的農民中間。
瞧著關門弟子穿上他的青衫立刻變了一個人,文質彬彬跟讀書人基本上分辨不出,科學家在想為何不想辦法給黃漢弄一個功名?這樣豈不是就能夠把這員悍將拉進讀書人的隊伍?
科學家雖然豁達,但是腦子裏“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還是根深蒂固,這其實沒什麼不好,學而知之,徐光啟少年時如果不刻苦讀書也不會有如此高的成就。
兩人在一大群農民裏轉悠了沒多久就到了中午,幾千農民都樂滋滋等著開飯。
徐光啟特意擠到幾十個打飯棚子中的一個仔細查看,發現桶裏的稀粥幾乎沒幾粒米,眉頭馬上皺了起來。
他問來義務勞動的“紅旗軍”少年學兵道:“你們家主就給老百姓喝這照得見人影的稀粥嗎?”
那個少年學兵叫做曾同享,由於在永平南伏擊戰建功,現在是學兵旗官,帶領一個被提升為伍長的老學兵和九個剛剛收留不久新學兵來參加社會實踐。
他瞧徐光啟年紀不又是士子打扮,客客氣氣回話道:“老人家,您誤會了。本來咱們僅僅是提供涼開水,後來咱們老家主讓放些米熬粥,免得老百姓吃幹巴巴的炊餅噎得慌。”
這時旁邊的學兵伍長皮虎帶著驕傲的神情掀開了籠布,一個個三兩重的白麵大饅頭映入眼簾。
徐光啟以前參與多次賑災,官府從來都是給災民喝粥,好粥那是插上筷子不倒的存在。
今見到了黃家熬的稀粥能夠照見人影,雖然他也知道這完全是免費,也忍不住上前問問,誰知人家是給老百姓吃炊餅,這也太大方了些。
這其實是科學家誤會了,因為黃漢得到的糧食不由自主,約等於都是搶劫而來,被劫對象手裏麥子占了九成,稻米連一成都不足,因此黃漢沒法施粥,隻能給大家吃白麵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