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滿懷熱情來永平指導農民進行生產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
由於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員,來到地方上賑災卻沒有帶來糧食和真金白銀,使得報以希望的戰爭難民人人罵娘。
徐光啟雖然是個智者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但是他卻不懂人心不足十之八九,他隻帶來了五十幾個跟隨自己參加育種相當於後世農技員的吏員、家丁和幾馬車育好的馬鈴薯苗、甘薯苗。
這個時代的農民更加沒有見識,基本上沒有人搭理這些農業科學家,更加不會有人願意花精力種這些不知為何物的東西。
永平府的官吏也不待見這位基本上屬於空著手來賑災的禮部左侍郎,隻不過表麵上跟這位正三品大員客客氣氣,要他們幫忙辦事都推得一幹二淨。
各級官吏理由很充分,永平府百廢待興,被禍亂家園的老百姓嗷嗷待哺,我們每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竭盡全力為朝廷分憂,實在沒時間幫著徐大人逼著老百姓種你帶來的新奇農作物。
徐光啟急了,他帶來的育苗需要及時栽種才行,等長出藤蔓還得進行第二次選苗才能夠滿足大麵積種植。
農時不等人,時間再拖幾,甘薯的成熟期就有可能會趕上霜凍,會直接影響產量。
他跟布政使鄭國昌雖然沒有私交也是相熟,於是找上了門希望獲得幫助。
科學家認為實在不行哪怕不惜下達行政命令也要把這些他的弟子辛辛苦苦培育出來,他為了趕時間一路疾馳帶來的秧苗種到地裏去。
這就是明末的可悲之處,徐光啟已經成功培育出了能夠在大明北方種植的甘薯,雖然這東西作為主食長期大量食用會導致營養不良智力值下降。
後來中國人麵黃肌瘦身材矮虛弱而被西方人稱為東亞病夫,跟長期以這些沒什麼營養的粗糧為主食有很大關係。可是能夠有甘薯充饑總要比餓死人要強啊!
後世正常栽培的甘薯畝產可達五六千斤,高產栽培可達萬斤以上,這是因為有良種有化肥可用的結果,在明朝當然不會有如此高的產量,按照滿清的記載收獲八百到一千二百斤還是能夠做到的。
因此其實是土豆、甘薯撐起了所謂的康乾盛世,養活了三四億人口。
鄭國昌真的很忙,永平府剛剛拿下簡直是百廢待興,他這個最高長官要解決的難題何其多也。
第一難題依舊是糧食問題,太多老百姓被洗劫成為赤貧,得不到救濟根本活不下去,而奪下永平城繳獲的糧食不過四萬多石而已,維持府城人口的今年需要都比較勉強。
其實後金軍在永平府囤積的糧食有十幾萬石,隻不過被率先入城的“紅旗軍”先下手為強拉走了四五萬石。
白杆兵也不甘示弱拿了三萬石左右,其他營伍再伸伸手因此鄭國昌接管時就隻剩下了四萬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