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徐光啟(1 / 2)

五月十五日,永平府急匆匆趕來了以禮部左侍郎徐光啟為首的一行人。

這位徐光啟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明末著名的儒學、西學、文學、數學、水利、農學、軍事學領域的專家

他是後世一致公認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他還是一個虔誠的主教教友領袖和護教士,被譽為中國第一個開眼看世界的人。

他翻譯並極力推廣《幾何原理》等西方科學名著,點、線、麵、直角、四邊形等等名詞,都是由他而來。連上海的地名徐家彙,都是緣起於他。

他原來應該是東林黨人,但是現在肯定不是,因為按照主教教義,一個虔誠的教徒應該是純粹的,不可以加入黨派,哪怕是偉光正的那個黨都不行。

徐光啟的科學成就體現在許多領域,但主要還是以農業科學貫穿一切,因為他的美好願望是使下“豐衣食,絕饑寒”。

建奴禍害京畿之地,導致被後金軍占領時間最長,達到半年的永平府地區有超過一半田畝錯過了農時,徐光啟主動請旨來永平指導生產自救。

已經六十出頭的他老而彌堅,啟年就在良鄉、津等地搞試驗田試種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溫技術,成功地將這一原來隻在南方種植的高產作物引進到了寒冷的北方,結果取得了大豐收。

他發現北地百姓的農業種植水平不高,糧食產量嚴重不足,於是他就又在房山、淶水一帶開墾水渠,開墾試驗田,並通過多種試驗,終於在這一地區成功引種更加高產的糧食作物一一水稻。

魏忠賢獨攬朝政後大肆構陷東林黨人,徐光啟雖然已經不是黨員也厭惡東林黨的敗類玩窩裏鬥,但是同情如楊鏈、左光鬥等等東林君子。

他不屑於摧眉折腰事權貴,幹脆退休回老家,在鬆江府繼續他的農業試驗,並終於編纂完成了他劃時代的科學巨著一一《農政全書》。

他這一次為了確保永平府老百姓有收成,特意帶來了剛剛試種成功的新農作物,這東西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農作物,比甘薯更加容易在大明北方種植,這東西當然是馬鈴薯。

根據後世學者研究統計,大明擁有耕地總量不低於六億畝,而人口不會超過一億五千萬。

由此可見男女老少平均擁有四畝耕地以上,而四畝耕地也僅僅能夠維持脆弱平衡而已,一旦出現災就會大量餓死人。

後世接近十四億人口,耕地紅線是十八億畝,洪澇、幹旱、台風等等自然災害年年有,在改革開放後就沒聽過有人餓死,隻是經常聽糧食浪費嚴重,太多飯店裏半桌子菜肴都會變成泔水。

由此推算,後世一畝來地生產糧食就能夠滿足一個人飽食,還能夠滿足禽蛋、肉類的供給。

禽蛋和肉類其實也是由糧食轉換而來,大體上是三斤糧食轉換一斤雞蛋,不到七斤糧食轉換一斤豬肉。

而在明末,四畝多地的產出都滿足不了老百姓的溫飽線,導致大量老百姓餓死,兩廂對比,足以明當時的糧食畝產量該有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