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投桃報李(1 / 2)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事,後金軍入關兵部尚書王洽倒了血黴被拿下昭獄問罪,右僉都禦史梁廷棟卻在短短幾個月裏連升三級當上了正二品大員,成為大明兵部尚書。

他見子高興當場把劉侍郎報上的立功人員名單念了一遍。

奪取遵化的將領都是名不見經傳的邊角料,兵部官員對這些人沒有印象,皇帝也沒聽過這些名字。

但是有一個人的名字吸引了崇禎,因為就在前幾朝廷裏流傳的段子裏有這個名字。

那是鄭國昌帶著幾十級斬獲來到京師請罪,他讓家丁們把自己跟黃漢交往的那段佳話廣為傳播。

本來這些空口白話沒有服力,但是配上含建奴白甲兵兩級的幾十後金軍首級就有了底氣。

一方大員體恤民情不辭勞苦去荒僻山村與民同樂,跟鄉野匹夫一起辭舊迎新無可指責,隻不過這個時間點頗耐人尋味,鄭按察怎麼就會有如此好運躲過了後金軍圍攻永平府城?

沒有人能夠得清其中奧妙,況且那位總旗官真的感激鄭按察的知遇之恩,大過年的都沒有休息,帶著家丁奮勇殺敵砍了遠超過承諾的斬首數。

到此為止,那段佳話可謂完美收官,雖然透露出詭異,但是現如今一顆顆齜牙咧嘴的後金軍人頭就在兵部,如假包換的戰果所有人有目共睹,這件事還有什麼可以指責呢?

最後鄭國昌沒有被袞袞諸公揪住不放,皇帝也法外開恩沒有追究他丟失永平府城的責任,鄭國昌依舊是大明正三品按察使。

皇帝好言寬慰鄭國昌,鼓勵他伺機帶領王師奪回永平府。

鄭國昌保舉的黃沂州父子有實打實的斬首功,朝廷當然會論功行賞,三內就有了下文。

高官厚祿的鄭按察畢竟是封疆大吏,門生故吏何其多也!在京城的人脈毋庸置疑。

他有意提攜黃家,知道黃沂州父子局限於人馬太少隻能夠打鬧,想著在京師附近收留一些營伍被打散的明軍騎兵。

很快鄭國昌得知有一部人馬就是專門收容失去建製的潰兵,他們被兵部派員收攏在良鄉附近駐紮,待遇基本上沒有,連一吃三頓幹的都勉強。

不是朝廷刻薄,而是力有不逮,成建製的營伍都拿不到糧餉,這些沒有了組織的大頭兵還能如何?

之所以兵部給糧食養著這些兵丁是因為前車之鑒,山西潰散的勤王軍一路劫掠逃回原籍,造成了惡劣影響,後果很嚴重,直接導致許多官老爺鋃鐺下獄。

如果這些被打散營伍的兵丁無人問津勢必引發這些人鋌而走險,再鬧出潰兵劫掠事件麻煩就大了。

雖然駐紮在良鄉的人馬成分複雜,但是大多數人都是邊軍精銳,曾經跟著滿桂作戰的騎兵也有十幾位,裏麵甚至有些是家主戰死後無枝可依的家丁戰士。

鄭國昌知道邊軍的戰鬥力,他親自出城去安撫將士們,並且堂而皇之放出風聲要收些弓馬嫻熟的好漢做家丁。

文官大老爺要來軍中選家丁的消息讓苦哈哈的邊軍看到了出頭的希望,讓失去家主的家丁等來了機會,許多自認為騎射有兩下子的邊軍爭先恐後來接受選拔,曾經的家丁當然更加踴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