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投桃報李(2 / 2)

鄭國昌也沒敢多要,從三百餘來應征的強壯騎兵中挑選了模樣忠厚,騎射成績突出的三十個大頭兵收做家丁。

但是他強調不是自己需要這麼多騎兵做家丁,而是為了那段佳話投桃報李,替黃家收下這三十個騎士。

原來不是給文官大老爺當差,隻不過是給一個千總去當家丁,有些人難免感到失望。

鄭國昌當然看到了這些武夫的心裏變化,他沒有作過多解釋,讓家丁給每人發二十兩銀子作為安家費,並且告訴大家這都是他們的家主黃沂州父子出的銀子。

願意拿上安家費的以後就是黃大人的家丁,不想跟著去永平府的人現在就可以走了,他們留下的名額馬上會有其他邊軍騎兵取代。

好不容易從幾百人中勝出得到了成為家丁的機會,外麵虎視眈眈這個好機會的邊軍有上百人,被選上的騎兵舍不得放棄,都拿了銀子委托同鄉帶給家中父母或者妻兒,他們毅然決定去永平府跟著家主賣命。

鄭國昌不僅僅用了心思還下了本錢,又拉下老臉去吏部、兵部托關係,為兒子運作了一個不入流的官。

他知道次子鄭孝文不是一個讀書的料,現在隻弄了個監生功名。

在大明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的監生有貢生和蔭生之分,前者是府、州、縣生員也就是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入選,後者就是拚爹的結果。

連秀才都考不上靠祖蔭入監的兒子,要憑借讀書考中舉人,基本上是癡人夢。

大明科考還是相對公平的,考秀才不定還可以通過家世給縣尊施加壓力得到另眼相看,考舉人那可不是一般的難,托關係找門路基本上沒用,唯有靠自己熟讀四書五經的實力。

秀才是士子得中舉人才算鯉魚躍龍門成為了士大夫。科舉製度也是封建王朝給予老百姓出人頭地的希望所在,朝廷查處科考舞弊也相當嚴格。

況且參加鄉試考舉人功名的秀才、監生何其多也,錄取率有時達到百中取一二,如此吸引眼球的公開招考,不知被多少人盯著,想要舞弊談何容易。

鄭國昌自認為沒有這個能力讓次子走科舉正道成為士大夫,為了鄭家後繼有人,他決定另辟蹊徑,謀劃著讓兒子靠軍功上位。

現在機會來了,後金軍入寇,朝廷正是用人之時,一文不名的低級文官連升七八級已經不是神話,由一介布衣搖身一變成為將軍也有了先例。

老謀深算的鄭國昌決定為兒子運作,給鄭孝文謀求了一個從九品隨軍見習主簿的差事,就職營伍是黃沂州的把總,具體工作就是核算軍功、領發錢糧、起草文書往來等等。

他給兒子寫了書信,把自己的期望躍然紙上,囑咐鄭孝文聽從黃漢的命令。

————

新書盼支持,弱弱的問一句書友們,要一些推薦票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