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領導作報告的藝術(3)(1 / 2)

二、要言不煩,精辟概括

報告精辟簡練,不拖泥帶水,關鍵是學會概括,善於把大量瑣碎的事物,用高度凝練的語言,概括成簡短的話語。講話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概括能力的大小。不會概括,寫出來的文章、講出來的話,就顯得平鋪直敘,就像記流水賬,給人的感覺是零碎,層次不高,缺乏深度。概括能力是領導幹部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十五大報告的全文共三萬餘字,可以說是鴻篇巨製,可是閱讀全文,又感到“字字珠璣句句精彩”,非常精練,概括力極強。可以說,高度概括是十五大報告一個突出的語言特點。現以十五大報告為例,分析如何進行高度概括提煉。

一是縱向概括,即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把一些零散的事實材料,提綱挈領地歸納概括成幾條或幾點。報告第一部分“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展望”,回顧一百年,展望五十年。通過“三個偉人”、“三次巨變”、“一個結論”,五個自然段,近六百字,就把百年曆史進行了高度濃縮概括,高屋建瓴地把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複雜的曆史,簡潔鮮明地闡述出來,聽後給人一種清晰準確的感覺。

二是橫向概括,即按照空間順序,把橫向的一些零碎的、分散的、複雜的事實材料,進行科學分類,歸納概括,使其條理和層次清晰,便於記憶。報告第二部分“過去五年的工作”,對五年來我國所進行的重大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發生的巨大變化,用“兩個顯著”、“三個新”,五個自然段,七百餘字,就全麵、透徹地概括了出來,分別從經濟建設、改革開放、精神文明建設、國防建設及人民生活水平等五個方麵進行闡述,分類比較科學,用語比較精練。

三是理論概括,也就是對大量具體事例進行分析研究,從理論上進行歸納概括,從而得出帶有本質性、普遍性、規律性的結論。報告第三部分“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把多年來一直講的“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煉概括為“鄧小平理論”,更加簡潔,更具理論色彩。這一部分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容,重新進行了闡述,歸納概括成為一個精髓、一塊基石、一種方法、一個體係,進一步完善了鄧小平理論。這是十五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貢獻。

三、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講話要讓人聽明白,還必須做到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表現講話的思想內容要有一定的次序和步驟,先說什麼,再說什麼,最後說什麼,都要有一個總體的設想。通常我們把這種從總體上安排講話思想內容的次序,展開講話結構的步驟,叫作層次。層次又叫作“意義段”、“邏輯段”或“部分”、“大段”等,也就是說主體共分幾大部分。一般情況下,層次大於段落,一個層次包含幾個段落,有時也等於段落。

安排層次要著眼於講話思想內容的邏輯關係。換句話說,必須先有個合理的、清晰的講話思路。講話層次混亂,顛三倒四,主要原因是思路不清。

要使講話層次分明,條理清楚,邏輯性強,就需要講話者有清晰嚴密的思路,把層次、段落、過渡照應、用例、詳略安排,以及部分之間的聯係銜接都想得一清二楚,精心組織,才能緊緊抓住聽眾,使聽眾一步一步地掌握報告的內容。反之,講話者“腦子一盆糨糊”,聽眾也會越聽越糊塗。

為了使講話聽起來條理清楚明白,通常采用以下辦法:

(1)設立小標題。將報告中所講的內容按性質不同劃分為幾個部分,每部分前麵加一標題,起一個提示作用,告訴聽眾這一部分主要講什麼內容。小標題既要準確地概括出這部分的內容,又要使用簡潔、鮮明的語言。如十五大報告,共分十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冠一標題: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展望;過去五年的工作;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設立小標題,能夠鮮明地表示出講話內容要點,體現出清晰的層次和條理,便於聽眾抓住講話要領,更好地理解講話內容。現在領導講話大都采用這種形式。

(2)序碼排列。將報告內容劃分為幾個部分,前麵標以數碼,依次排列下來。雖然設有小標題,但每一部分的內容都必須緊扣一個中心。一般情況下,每一部分內容的第一句話,提煉為論題句或論點句,用以表示出每一部分講話的內容範圍或主旨。如1989年8月21日,江澤民《在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