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暗示性發言最顯著的特點是不直言敘意,但聽者明理;判斷性的結論發言人不說,但聽者個個都可作出。
馮玉祥這段簡短的講話直到最後也沒有給出一個判斷,但官兵個個都能作出判斷,並懂得了是否是孫子兵不取決於穿著如何,而在於能否打勝仗或是否能征善戰。
暗示性發言通常可以免除威嚴和說教,以一種比較含蓄的說法,獲得“曲徑通幽”之效。
德國女數學家愛術·若德獲博士學位後,卻一直不能開課,因為她還沒有得到講師資格。
在圍繞她應不應該評為講師而討論的時候,人們關注的並不是她的才學,而是她的性別。在評議會上,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因無先例,不能通過。麵對這種情況,科學家希爾伯特發表他的講話:
先生們,性別絕不應該成為反對她當講師的理由。我請先生們注意:大學評議會,畢竟不是洗澡堂!
五、發泄式發言
發泄式發言,是借適當的修辭式語法,借此說彼,指東說西,以達到發泄自己心中不快、鬱悶或嘲諷、揶揄對方的目的。
從前,有個縣官帶著隨員騎著馬到王莊去處理公務,走到一個岔道口,不知朝哪邊走才對。
正巧一個老農扛著鋤頭走來,縣官在馬上大聲問老農:
“喂,老頭,到王莊怎麼走?”
那老農頭也不回,隻顧趕路。
縣官大聲吼道:“喂!”
老農停下來說:“我沒有時間回答你,我要去李莊看件稀奇事!”
“什麼稀奇事。”
“李莊有匹馬下了一頭牛。”老農一字一板地說。
“真的?馬怎麼會下牛呢?”縣官百思不解。
老農認真地回答說:“世上的稀奇事多哩,我怎知道那畜生為什麼不下馬呢?”
對於這位問路時既不下馬,還大聲吆喝的縣官,老農機智地運用了雙關語給予揭露和諷刺。
他借字麵上的李莊之馬下了頭小牛卻不“下馬”的“稀奇事”,發泄對身為縣官的大老爺連問路時該“下馬”都不懂的憤怒心情;借字麵“畜生”,斥責連做人的常禮都不懂的縣官。
六、激勵式發言
激勵式發言,就是一種有意識運用刺激性語言,激發對方自尊以使之振奮的講話方式。
俗話說,“勸將不如激將”。激勵語言用得適當,能激起對方同情、反感、尊敬、蔑視、悲憤、歡樂等肯定或否定的感情,從而使對方形成與自己相同的觀點,達到相輔相成的目的。激勵語言的用法很多,下麵略舉幾種。
1.直激法
就是麵對麵直出直入地貶低對方,刺激之、羞辱之、激怒之,以達到使他“跳起來”的目的。例如,某造紙廠改革用人製度,決定對中層幹部在廠內張榜招賢。
榜貼出後,大家都看著有能力、有技術的技術員小黃。然而由於某種原因,他正在猶豫不決。
一位老工人走了過去,直言相激:“小黃啊,廠裏花那麼多錢送你去上大學,你不是個優等生嗎?大家巴望著你出息呢,沒想到,你連個車間主任的位置都不敢接,你真是個窩囊廢!”
“我是窩囊廢?”話音未落,小黃跳了起來,說:“我非幹出個樣兒來不可!”
他當場揭榜出任了車間主任。
2.偏激法
就是有意識地褒揚第三者,以暗示的方式貶低對方,從而激發對方奮起向上、超越第三者的決心。三國時,諸葛亮說服孫權共同抗曹,就運用了這種方法。
實際上,誇耀旁人,在客觀上就等於貶低了對方,使其自尊心受到刺激。為恢複失去的心理平衡,被刺激者必然奮起直上,壓倒自己的對立麵,這樣就使說者的目的得以圓滿實現。
3.暗激法
就是有意識地褒揚對方光榮的過去,從而激起他改變現狀的決心。
某化工廠食堂辦得不好,工人有意見。
一天,劉書記把轉業幹部、行政科高科長叫到食堂,見工人們又敲筷子又敲碗,罵罵咧咧的情景,然後說:“老高,你的老部隊在新疆吧?”
“是的。”
“你在部隊是優秀炊事員、優秀司務長?”
“是的。”
“你當軍需股長時立過二等功?”
“是的。”
“那,現在呢?”
老高低下了頭。
劉書記說:“咱不說別的,就說為轉業幹部的聲譽,你也不能把工作放鬆到這一步啊!難道你連個夥房都搞不好?!”
第二天,老高就像變了個人,下夥房親自抓。半個月後,食堂大變樣。
由此可見,這種暗激式的激勵語言,對那些在思想上、工作上曾經有過光輝一頁的人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