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會談,鄧小平的講話顯示了極強的權威性,顯示了收回香港主權的堅定立場,更顯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強大。
第二節通俗性標準
——讓群眾理解你的意思
領導講話的通俗性,是指講出的話不但要生動,而且說理要易懂,使人樂於接受。
一、講話要講明白話
所謂明白話,就是講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意思容易懂,道理好明白。
毛澤東講話非常注意語言技巧。他講話的鮮明特點是:簡明通俗,深入淺出,善於把深奧複雜的道理用最普通的話講得明白透徹。
例如,他在著名的哲學著作《矛盾論》中解釋什麼是矛盾同一性時說:
為什麼雞蛋能夠轉化為雞子,而石頭不能轉化為雞子呢?為什麼戰爭與和平有同一性,而戰爭與石頭卻沒有同一性呢?為什麼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東西呢?沒有別的,就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條件之下。
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條件,就沒有任何的同一性。
這裏毛澤東用雞蛋、雞子、石頭等極為普通常見的詞語,把非常抽象、難懂的哲學道理,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連沒有任何哲學基礎的人也能聽懂。
1965年7月26日,毛澤東在中南海豐澤園接見隨同李宗仁夫婦從海外歸來的程思遠。交談間,毛澤東問程思遠:“你為什麼取名叫思遠呢?”程思遠略略思考後說:“思遠就是思得遠,看到了未來。正因為思得遠看得遠,才回來跟毛主席和共產黨走嘛!”毛澤東笑了笑又進一步問道:“你有別名嗎?”“沒有。”程說。“那好。”毛澤東馬上說:“我來給你取個別名。”毛澤東想了一下說:“你姓程,名思遠,字近之。思遠是要看得遠,近之,行動上要從現在做起。”程思遠高興地點了點頭。毛澤東這席話使程思遠感到無比的親切和溫暖,從而進一步堅定了和共產黨真誠合作的決心。
毛澤東的這種超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毛澤東那通俗明白、平易近人的見麵語。
二、講話要講大眾話
大眾語言來自於人民大眾,是人民群眾發明創造的。它包括俗語、諺語、歇後語等。在講話中巧妙地運用,能夠增強講話的感染力。
俗語是通俗而廣泛流行的定型語句,簡練形象。恰當地引用俗語,可以增強講話或演講中的幽默感和說服力。
抗戰勝利後的一天,上海一幢公寓中傳出陣陣歡笑,原來,畫家張大千要返回四川,他的學生們為他送行,梅蘭芳等名流也到場作陪。宴會開始,張大千和梅蘭芳敬酒,說:“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眾賓客都愣住了,梅蘭芳也不解其意,笑著詢問:“此話作何解釋?”張大千笑著朗聲答道:“你是君子——動口;我是小人——動手!”滿堂來賓,笑聲不止。宴會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張大千簡單的幾句話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於他靈活運用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一俗語。
諺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語言,經曆了千百年的傳誦,千錘百煉,凝結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諺語具有寓意深長、語言精煉、朗朗上口、便於記憶的特點,它和俗語一樣,也可以為語言增色。
1985年5月,美國總統裏根到蘇聯訪問,兩國領導人舉行會談。在歡迎儀式上,蘇聯領導戈爾巴喬夫說:“總統先生,你很喜歡諺語,我想為你收集的諺語再補充一條,這就是‘百聞不如一見’。”
戈爾巴喬夫之意,當然是宣稱他們在削減戰略武器上有行動了。
裏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禮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
裏根的諺語形象地說明了裏根政府不急於和蘇聯達成削減戰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兩國領導人經過緊張磋商,在某些問題上縮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繼續對話。
戈爾巴喬夫擔心美國言而無信,於是在講話中用諺語提醒:“言必信,行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