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講話是一種有著較高要求的語言形式。它與一般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一般人的演講,一般人的爭辯,既有其相同之處,又有其自身的標準。因此,領導者要提高講話水平,不僅要學習講話技巧,而且還要懂得領導講話的基本要求和準則。隻有這樣,講出來的話,才合乎領導講話規則,才會使聽眾甘於聽從領導的召喚。
第一節權威性標準
——讓群眾跟隨你的旗幟
領導講話的權威性標準,是領導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決定的。從理論上說,可歸結為以下三點。
一、體現在領導意誌上
我們知道,社會組織是一個極其複雜而龐大的係統,這個組織係統是由許多領導者和被領導者共同進行的活動構成的。要保證社會組織活動的協調和統一,就要使所有人的意誌服從於一個人的意誌,這就是領導的統一意誌和統一指揮。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社會組織的日益壯大,領導的統一意誌和統一指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從廣義上講,凡是有許多個人進行協作的勞動,過程的聯係和統一都必然要表現在一個指揮的意誌上。要實施這一意誌,領導者講話必須要有權威性。
二、貫穿在領導活動中
社會活動是通過各種環節環環相扣而連接起來的鏈條,這根鏈條上的主要環節就是各個組織。選用人才、收集信息、製定目標計劃、組織實施和控製以及監督檢查等,無不貫穿著領導者講話的權威性。
三、融合於原則和政策中
領導者的講話不管是否經過深思熟慮,都可能對下屬和社會產生大的影響。
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往往會帶來不小的麻煩,造成無法預料的後果。所以,領導講話必須非常注意原則性和政策性。
1.講究原則性
原則性是指領導不論在什麼環境中,講話都要有一定的限度、尺寸,不能脫離這個限度隨心所欲地去闡述、說明、表現個人的思想觀點。一是不能無原則地評價某些事情、某些人;二是不能無原則地按照自己的意思,一味地表現自己。
堅持原則是保證各項領導活動成功的先決條件。如果脫離原則,自行其是,就沒了章法,任何事情非亂套不可。語言是思想的體現,是行動的先導。講話不講原則,必然導致行動的無原則性。通常我們說某領導講話不講原則,說話很隨便,隨意表態,經常發表一些與集體意見不一致的觀點,說一些不該說的話等,都是不講原則的表現。講話不講原則,會降低領導的威信,影響集體戰鬥力的發揮,阻礙正常工作的開展。
2.講究政策性
在一般情況下,領導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個組織、一個集體出現在眾人麵前。他的講話往往是代表這個組織的工作方針、工作原則、工作目的、工作要求。講話的政策性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上:一是講話要體現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與上級的指示和精神相一致;二是講話要按照組織意圖去講,保持一致,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憑自己的好惡去感情用事;三是講話要表明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態度,允許什麼,支持什麼,鼓勵什麼,限製什麼,禁止什麼,都應講得具體明確。群眾常常把領導講話作為行動的依據。
領導講話的政策性在對外工作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也最為重要。領導者在對外交往中的言談舉止,代表國家、民族的形象和尊嚴。對時事的評論,對雙邊關係的建議,對外談話,對外聲明等,都是一個國家對外政策的具體體現,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地位和聲譽。
1980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來中國訪問,就香港問題與中國領導人會談。
24日,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撒切爾夫人一見麵就說:“我作為現任首相訪華,見到你很高興。”
不料,鄧小平卻說:“是呀,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好幾個,但我認識的現在都下台了,歡迎你來呀。”
接著,賓主雙方在福建廳就坐。
對這次會談,衛星進行了現場轉播,全世界都注視著會談的每一細節、每一句話,因為它將載入史冊。人們從電視上可以看到,撒切爾夫人向鄧小平強調有關香港的三個條約仍然有效。
既然問題再一次攤開,就必須回答。而這個回答,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威信。鄧小平的回答是斬釘截鐵的兩句話:“香港是中國的領土,我們一定要收回來的!”這17個字鏗鏘有力,大義磅礴,決不妥協,決不退讓,將中華民族收回香港主權的鮮明立場昭之於世界。
爾後,鄧小平坦誠地對撒切爾夫人說,香港問題很簡單,我看一二年能解決。同時他向撒切爾夫人講了中國政府的三點原則性意見,即:第一,主權不容討論。香港本來就是我們的地方,但從現實出發,“香港問題”可以談,而主權不能討論。第二,希望在一二年內解決香港問題,否則到時候中國將單方麵宣布自己對解決香港問題的政策。第三,與其今後解決,不如現在解決。假如香港出現了不可收拾的局麵,那麼我們將重新考慮收回香港主權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