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講到:“這是一場鋼鐵戰爭,我們勝利的所有希望所依賴的基礎是鋼鐵……鋼鐵不僅是我們作戰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挽救我們戰士生命的最好方法。這是一場機器戰,將軍的才能在於能運用機械代替血肉之軀來實現戰略目標。”
為了得到盡可能多的鋼鐵,丘吉爾又曆數各種可供利用的鋼鐵資源,甚至包括倫敦公園的鐵欄杆:
我推想單單海德公園的欄杆就有兩萬噸,而倫敦街道的鐵欄杆就更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隨著戰爭形勢的逐漸變化,可以看到戰爭的主要特征也在改變。1940年丘吉爾開始擔任英聯邦首相,這時他特別強調飛機生產,尤其是戰鬥機的生產。他認為即將到來的空中之戰將決定英國是否能生存下去並繼續戰鬥。1940年秋天,倫敦保衛戰成功以後,丘吉爾又把主要的注意力轉向威脅英國艦隊的潛水艇。德國潛水艇的攻擊使從美國運出的重要戰爭物資損失很大。如果不消除德國潛艇的威脅,英國就很難保持繼續作戰的能力。丘吉爾決定優先考慮這個問題,首先公開宣講“大西洋戰爭”,然後成立了一個“大西洋戰爭委員會”,以定期討論和組織對抗措施。
在英國保衛戰最危險的時刻,丘吉爾對蘇聯大使說,他的計劃是“能再堅持6個星期”。他向有關大臣詢問生產大量登陸艇的長遠計劃,因為沒有它英國軍隊就不可能進入歐洲大陸。在德國入侵英國後不久,丘吉爾就著手建立移動式混凝土港口,它可以被拖過英吉利海峽,沉在淡水處,以建立一個人工港口,供英國船隊登陸。
正是由於丘吉爾的洞察預見,才使英國上下知道他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麵,應該集中精力防禦什麼。最終英國不僅瓦解了德國對本國的進攻,還成功地和盟軍擊敗了法西斯的陰謀。
三、體現影響感召能力
美國內戰期間,總統林肯就通過演講、著述和會談向人們宣揚了他對美國未來的信念,他向人們標明了一個美國曆史從沒達到過的高度。當時的美國急需有人提出這個國家的前途如何,以及為聯邦進行內戰提出合理的理由。正是林肯完成了這一重任。不論他走到哪裏,他都會利用一切機會重申,向人們強調和提醒國家的立國之本。他的信念非常簡單,那就是對國家的熱愛,對人民的尊重,和對正直、價值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他的演講體現出極大的影響感召能力,使得他的信念得到了人民的認同,這把他同普通人民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
1861年7月4日在國會召開的特別會議上,林肯再次傳達了他自己已深信不疑的堅定信念:“我們不僅要給人民以自由,更要給世界以希望。我們堅信每個人最終會從枷鎖中解放出來,每個人都會獲得平等的機會。”林肯心目中的這種信念就來自美國《獨立宣言》:
這是一場人民的鬥爭,對聯邦來說就是維護我們的國家製度。這種製度是為了每個人的解放從每個人的肩膀上去掉虛偽的枷鎖,為每個人掃清追求理想的道路,給每一個人以一個公平的開始和人生奮鬥中公平的機會。
林肯為了讓廣大民眾了解並接受“美國該往何處去”的目標,他不斷地走出白宮,接近民眾。他注意使每一句話都能讓人們聽到。在那個收音機、電視機等大眾媒體都不存在的年代裏,林肯正是靠自己體察下情的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864年,即總統選舉年,林肯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來到前線,慰問疲憊的將士,並鼓舞他們,告訴他們他沒有忘記他們,國家沒有忘記他們,人民沒有忘記他們,並號召他們不要忘記自己在為什麼重要的東西而戰鬥。他對第166俄亥俄軍團作了如下的演講: